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治療 目的為控制炎癥,預防發生冠狀動脈瘤及血栓性栓塞。川崎病如果沒有引起心血管系統的并發癥,不會造成任何的后遺癥,因此治療的目的是在避免造成心血管的并發癥,尤其是冠狀動脈病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內科楊杰
(1)阿斯匹林(ASA) 是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該藥為環氧化酶抑制劑,具有抗炎及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國內和日本學者推薦應用中等劑量,即30~50mg/(kg.d),分3~4次口服;美國心臟協會推薦大劑量,即80~100mg/(kg.d),分3~4次口服。退熱后減量至3~5mg/(kg.d),頓服,共2~3個月。有心血管合并癥者繼續服用直至康復。對不能耐受ASA的患兒可換用布洛芬2~4mg/(kg.d),分2~3次。
(2)大劑量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IVIG) 治療愈早效果愈好,發病7d之內應用,可快速退熱,預防發生冠狀動脈瘤。作用機理不明,可能的機制有抑制內源性致熱因子;中和微生物毒素,封閉血液中單核細胞、血小板、血管內皮細胞表面的IgFc受體,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提供某種特異性抗體;使血小板凝集功能下降;抑制CD4+功能,糾正TH1/TH2功能平衡等。
IVIG的使用劑量有三種方法可供選擇:①400mg/(kg.d),全量在2h輸入,連續注射5d;②1g/kg,全量在5~6h輸入,每日1次,共2d;③單次2g/kg,全量在10~12h輸入。以5%葡萄糖稀釋成5%溶液靜脈滴入。現美國主張應用2g/(kg.d),加用阿斯匹林80~100mg/(kg.d)的治療方案。日本學者報告IVIG的優選劑量,指出1g/(kg.次)足以發揮藥理作用,為最佳劑量方案。上述三種使用IVIG的方法均需與阿司匹林并用,研究結果表明,急性期給予大劑量IVIG和阿斯匹林,相對于只單獨使用阿斯匹林,可使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由15%~20%降至5%。
雖然應用IVIG治療方案對大多數患兒非常有效,但仍有大約10%的患兒對于IVIG治療無反應,表現為應用IVIG治療48~72h后,患兒仍發熱,冠狀動脈病變仍進展。對這部分患兒的治療目前尚無統一的方法,下述3種方法可以考慮應用:①再次應用一次大劑量的IVIG;②應用糖皮質激素;③應用血漿置換療法。但是再次應用IVIG治療不僅使患兒的治療費用大大提高,而且仍有部分患兒對于再次的IVIG無反應,因此目前對于治療IVIG無效應的患兒研究較多的是應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由于在1979年日本報告了一組病人應用潑尼松治療可促進冠狀動脈瘤的形成,與單用阿司匹林組相比,冠脈瘤發生率分別為65%和11%,從此糖皮質激素被排斥于治療本病,且被認為是發生冠狀動脈瘤的高危因素。但從本病的發病機制及糖皮質激素的藥理作用上來講,糖皮質激素完全可用來治療川崎病。近年來有關糖皮質激素治療川崎病(尤其對于IVIG治療無效者)的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有人建議對于有“對IVIG治療無效應”高危因素的患兒和經適當治療后有再次發熱的患兒,可應用糖皮質激素沖擊治療,糖皮質激素還可用來治療合并有嚴重的心肌炎、心力衰竭和嚴重的心包炎的患兒。血漿置換療法的報道較少,由于操作復雜,且其有效性尚待進一步研究,故臨床應用應慎重。
(3)糖皮質激素 激素治療川崎病一直有爭論,過去大多認為糖皮質激素雖有強抗炎作用,但有促血栓形成,并影響冠狀動脈病變修復,冠狀動脈瘤發生率高,故不主張單獨應用,僅適用于并發嚴重心肌炎及搶救心源性休克。1988年西德學者指出糖皮質激素與ASA合用,治療川崎病效果好,以后日本學者報告應用強的松龍加ASA治療組較IVIG加ASA治療組并發冠狀動脈損害發生率低,提示強的松龍加ASA治療川崎病安全、有效且退熱更快。現陸續有報告應用甲基強的松龍沖擊聯合ASA治療取得療效者。鑒于IVIG費用高,不能普遍應用,且有少數患兒應用IVIG不反應者,即大量IVIG治療后仍發熱>38℃持續48h以上者,可以適當應用。
恢復期與慢性期治療 目的為抗凝溶栓,預防心肌梗塞,解除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
(1)合并冠狀動脈瘤者加潘生丁5~6mg/(kg.d),巨大冠狀動脈瘤加法華令抗凝、中藥等。
(2)并發冠狀動脈血栓或發生心肌梗塞者,應用尿激酶靜脈溶栓,首劑20000IU/kg,于是1h內輸入,后按3000~4000IU/(kg.h)續滴3~l0h。
(3)并發心絞痛者,加服普奈落爾/倍他樂克,或硝酸甘油。
(4)冠狀動脈狹窄病變可選用介入療法,包括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TCA)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旋磨術(PTCRA)。
(5)外科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適應癥:①左冠狀動脈主干高度阻塞;②多支(2~3支)冠狀動脈高度阻塞;③左前降支高位高度阻塞;④側支循環呈危險狀態或發生再阻塞者。
長期管理
依據冠狀動脈的變化,采取相應的隨訪和治療措施。
1.若無合并冠狀動脈異常或冠狀動脈異常已消失,無需長期服用阿斯匹林或限制活動,只需定期隨防觀察,于病程6個月、1年、2年,之后在入幼兒園、入學隨訪1次,進行心臟檢查,并注意是否復發,川崎病患的復發率約為3%;
2.若合并輕度冠狀動脈瘤,則需長期服用小劑量的阿斯匹林直到血管變化消失,每年應進行全面檢查,包括體檢、心電圖、X線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必要時作運動試驗。無心肌缺血表現者,生活、學習和一般活動可無須限制,但劇烈運動時仍應小心;
3.若合并巨大冠狀動脈瘤,除需長期服用小劑量的阿斯匹林、抗凝劑或其它抗血小板藥物之外,應每3~6個月全面檢查1次,提示心肌缺血者,酌情進一步的選用超聲多普勒組織顯像或核磁共振檢查,必要時做冠狀動脈造影,評估病情進展。如已進展至冠狀動脈狹窄、閉塞,應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決定治療方案。對嚴重的冠狀動脈損害患兒應加強生活管理,平時需控制飲食,減少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防止過度肥胖,鼓勵適當低鹽飲食,必須限制劇烈的活動等。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