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川崎病要是早發現,家長們就能在最佳的時間給孩子治療了,這樣孩子的疾病就能夠盡早治愈,這樣孩子就不用承受太多的病苦,所以家長們要多多的了解關于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我們下面就來和專家們一起學習一下這些知識吧。
川崎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川崎病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在每年的4-5月及11月至次年1月時發病率最高。病變主要累及皮膚、黏膜及淋巴結。累及皮膚時出現皮疹、手指和腳趾脫皮、肛門周圍脫皮;累及黏膜時出現白眼球充血;累及淋巴結時出現頸部、腋下等淋巴結腫大。
目前,川崎病的病因還未完全明確,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引起的一種變態反應,即人體對侵入的病原體產生的一種過分反應,造成了人體組織的自身損傷。近幾年來,由于對本病的認識逐漸提高,診斷水平也大大提高。發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已經超過小兒風濕熱,嚴重地影響著小兒的身體健康,引起醫學界的極大關注。
川崎病引發的并發癥:
心臟和冠狀動脈受累多發生在起病1-6周,可有心臟炎心律失常,冠狀動脈炎等。目前診斷冠狀動脈瘤的方法有冠狀動脈造影及二維超聲心動圖,后一種檢查是有效和無創傷性方法,重復性好,其特異性、敏感性與冠狀動脈造影相比分別為97%及100%。
川崎病并發心機梗塞者約占1%- 2%,多于病程一年內(尤其病程3-4周內)發生。臨床會有以下特點
(1)多在休息安靜或睡眠中突然發生。
(2)多表現為休克。
(3)心力衰竭、煩躁,有腹痛、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而主訴胸痛的少(可能與年齡有關)
(4)無癥狀者占較大比例。
川崎病與三種疾病的區別
(1)猩紅熱。多見于2-10歲小兒,有流行病史,皮疹為分布均勻的紅色丘疹,用青霉素治療有效。
(2)全身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亦稱變應性亞敗血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高熱關節腫脹或疼痛,可有淋巴結腫大,抗菌素治療無效,激素治療有效。
(3)敗血癥。有原發性感染灶,全身可有感染中毒表現,皮膚黏膜可出現淤點、紅斑及其它皮疹,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川崎病的治療
無特異療法,主要是抗凝血、抗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有無冠狀動脈或心臟的損害,本癥預后良好,大多數經治療可獲治愈。病死率為0 .5%-2%死亡原因多為心機梗塞或心衰,可突然死亡,多發生于病后第3-4周。
川崎病患者的注意事項
(1)患者應須隨訪檢查,如確診或高度可疑冠狀動脈后遺癥者,應進行抗凝治療(口服阿司匹林),定期復查心電圖、胸片及超聲心動圖。
(2)對未確診的,于發病后1-2年內隨訪,病后1-2年每3-6個月復查一次,以后每年一次,活動應加以限制。
上面我們介紹的是川崎病的治療以及并發癥有哪些,希望家長們能夠很好的重視這篇文章,要知道只有家長們掌握了這些知識,家長們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照顧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盡早脫離疾病的困擾。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