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在兩三歲幼兒中最為多見,在一歲以下的嬰兒和十多歲的大孩子中很少見,所以這個患者才會輾轉多時才得到確診。不過,由于川崎病的特殊性,經常會碰到不少川崎病患者被基層醫院誤診為其他疾病。懷孕期間只要好好預防的話是不會發生川崎病這種現象的。
無論哪位媽媽,都不希望自己的寶寶患上川崎病,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如果寶寶不幸患上了川崎病,治好疾病就是最重要的,川崎病患者除了到正規醫院進行醫療外,治療方法的選擇也是不可忽視的。家長們一定要對此有一定了解,這樣才能在發現川崎病是不至于盲目求醫。下面來看看川崎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丙種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證實早期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必須強調在發病后10天之內用藥。用法為每日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2~4小時輸入,連續4天;同時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連續4天,以后閏至5mg/kg·d,頓服。
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減輕冠狀動脈病變,但尚無對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療能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服用劑量每天 30~100mg·kg,分3~4次。日本醫生傾向于用小劑量,其依據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劑量者認為急性患者對阿司匹林吸收減低和清除增加,用大劑量才能達到抗炎效果。服用14天,熱退后減至每日3~5mg/kg,一次頓服,豐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質激素:一向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緩解癥狀,但以后發現皮質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礙冠狀動脈病變修復,促進動脈瘤形成,故不宜單用強地松等皮質激素治療。除非并發嚴重心肌炎或持續高熱重癥病例,可聯合應用強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療,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癥反應一般不單用皮質激素。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