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川崎病的多見引起了較多家長朋友的關注,此病的發病率在不斷的上升,而且發病后會帶來相當嚴重的侵害,此病的病因特別的復雜,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將此病的病因加以關注,來看看導致此病病發率上升的原因有哪些呢?
川崎病的病因:
川崎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曾懷疑塵螨傳播的立克次體和瘡皰丙酸桿菌(prupionilacterium acnes)是川崎病原因,但未補被證實;也有報道與逆轉錄病毒有關,曾在川崎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發現與逆轉錄病毒相關的逆轉錄酶活性。日本研究發現,川崎病患者HLA-BWzz頻率約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國波士頓地區流行中,則HLA-BW51檢出率增高。因此,遺傳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川崎病的病因。
川崎病急性期T淋巴細胞減低、循環T4細胞活化、T8細胞減少、B淋巴細胞活化。這些免疫異常可能由嗜淋巴組織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對內皮細胞的親和性可能是多發性血管炎的原因。最近發現,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因子、增殖因子、活化細胞膜表面抗原、細胞間粘附因子等可能在川崎病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國內研究發現川崎病呈以IgG1、IgG3增高為特點為B細胞多克隆活化,B細胞生長活化、分子因子和白細胞介素-6活性均值明顯增高,腫瘤壞死因子也增高。另外、急性期血液凝固性增高與血小板激活,可能與動脈瘤形成有關。
尸檢發現冠狀動脈是損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動脈、腹主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和肺動脈。病理改變與嬰幼兒結節性多動脈炎相似,呈動脈全層炎;血管內膜增厚,有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內彈力層及中膜斷裂,管壁壞死及動脈瘤形成。心臟有心內膜炎及心肌炎。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塞,常導致死亡。
川崎病的癥狀表現: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日本川崎富于1967年首先報道,其發病率逐年增高,在我國及一些西方國家已取代風濕熱成為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首要病因。該病好發于2~4歲孩子,以男孩多見。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在我國以7~9月發病較多。
常見持續性發熱,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10天后出現特征性趾端大片狀脫皮,出現于甲床皮膚交界處。還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最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于發熱后3天內發生,數日后自愈。發熱不久(1~4日)即出現斑丘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偶見痱疹樣皮疹,多見于軀干部,但無皰疹及結痂,一周左右消退。
認識到了以上的知識之后,大家了解到了誘發川崎病出現的原因有哪些了,此病帶給孩子的侵害較為重,做為家長我們應當認真去了解川崎病的知識,在孩子出現了相關的癥狀之后,那么治療方面應當及時,而且還要注意他們的衛生。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