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
(川崎病)
【診斷】
診斷標準:通常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員會1984年9月修訂的診斷標準。
1.主要癥狀:
(1)發熱持續5天以上。高熱39--40"C,多持續10天左右,抗生素治療無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項云
(2)四肢末端改變:急性期手足硬腫、充血。2周后自指(趾)端大片脫皮。
(3)多形性紅斑皮疹。發熱1~4日軀干、四肢出現斑、丘疹或麻疹、猩紅熱樣皮疹。可融合成片,以軀干為多,但無水皰及結痂。
(4)雙側結膜充血,無分泌物。
(5)口腔改變。唇充血、干裂、出血,楊梅舌,口腔及粘膜彌漫性充血,咽峽紅腫。
(6)急性非化膿性頸淋巴結腫大,直徑大于1.5cm。
具有上述6項主要癥狀的5項即可診斷。如僅有4項,而二維超聲心動圖或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瘤亦可診斷本病,但應除外其他疾病。
2.次要癥狀,作為診斷參考。
(1)心血管系統:
1)心電圖改變。
2)心臟聽診: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或分裂。
3)超聲心動圖及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
(2)消化系統:腹瀉、嘔吐、腹痛、膽囊積液等。
(3)尿改變,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細胞增多。
(4)血液白細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增多,輕度貧血,血沉增快,CRP(+),ASO陰性,a2球蛋白增多。
(5)呼吸系統:咳嗽,胸片示肺部有片影。
(6)關節:紅腫,疼痛。
(7)神經系統:驚厥,昏迷,面神經麻痹,腦脊液單核細胞增多。
【治療】
1.阿司匹林:為最常用藥。有非特異性抗炎作用,并可防止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急性期每日80~100mg/kg,分3次服。退熱后減至每日20~30 mg/kg,分2次服,療程2~3個月。如有冠狀動脈瘤則應持續服阿司匹林,每日10mg/kg,一次口服至動脈瘤消失后1年。
2.免疫球蛋白:發熱10天之內,大劑量免疫球蛋白可防治冠狀動脈瘤,并可促進病變的冠狀動脈恢復。一次給2 g/kg,配成3%~5%濃度在12~24小時內靜滴,或每日1 g/kg連續用2天,或每日400 mg/kg,連用5天。多與阿司匹林合用。
3.腎上腺皮質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影響冠狀動脈病變修復,常規治療中不宜單獨使用,個別嚴重心肌炎病例可短期加用激素。近期有用甲基強的松龍治療本病的報告。
4.溶栓治療:冠狀動脈血栓形成或發生心肌梗死時,可靜脈輸入尿激酶。尚可靜脈用肝素。
5.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嚴重冠狀動脈狹窄可用球囊導管擴張狹窄病變;左冠狀動脈主干、左前降支近端閉塞或多支冠狀動脈閉塞者,宜行主動脈、冠狀動脈搭橋術。
6.其他對癥治療:并發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時應對癥處理。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