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出現帶來了極多的困擾,危害到了患者的健康,因此較多的家長朋友對于該病產生了恐懼,大家需要多多去認識川崎病,特別是要將川崎病帶來的危害了解清楚,到底川崎病發生之后會帶來哪些危害呢,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川崎病的危害:
川崎病是一種血管炎綜合征,也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結綜合征,好發于2-4歲孩子,以男孩多見。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高。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在我國以7-9月發病較多,因此,夏秋之交,家長應特別警惕嬰幼兒發生川崎病?;純阂话阍诎l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驅癥狀。持續高熱不退1-2周、雙眼球結膜充血、口唇皸裂出血、口腔黏膜充血、舌頭表面似楊梅狀、全身出現形態多樣化的皮疹、手足硬性水腫潮紅以及頸淋巴結腫大。上述癥狀消退后,可在手指和腳趾末端沿指甲與皮膚交界出現特征性的膜樣脫皮,也可見肛門周圍處脫皮。
部分川崎病患兒可并發心、腦、肝、肺、腎等多臟器損害,其中,心血管損害最為突出,大多發生于發病后2-3周,可持續數月到數年。川崎病并發心血管損害的類型包括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等。動脈瘤可單發或多發,大多可于1-2年內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纖維化可促使內膜增生,導致冠狀動脈不能有效擴張,嚴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狹窄閉塞乃至心肌梗死,還可導致嚴重的心臟缺血癥狀或發展成缺血性心臟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因此當孩子出現發熱伴皮疹、黏膜損害和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時,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由于引起川崎病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故目前還沒有預防其發病的良好措施,但由于大多數患兒在發病前有過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夏秋之交,應盡可能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患兒不管有無冠狀動脈病變,都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性,盡量避免發生高脂血癥和高血壓,以減少長大后發生冠心病的危險性。另外,患過川崎病的孩子,其再次發病率為1%-3%,故不可掉以輕心。平時要注意少患感冒以免復發。
川崎病的病因:
川崎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曾懷疑塵螨傳播的立克次體和瘡皰丙酸桿菌(prupionilacterium acnes)是川崎病原因,但未補被證實;也有報道與逆轉錄病毒有關,曾在川崎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發現與逆轉錄病毒相關的逆轉錄酶活性。日本研究發現,川崎病患者HLA-BWzz頻率約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國波士頓地區流行中,則HLA-BW51檢出率增高。因此,遺傳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川崎病的病因。川崎病急性期T淋巴細胞減低、循環T4細胞活化、T8細胞減少、B淋巴細胞活化。
這些免疫異常可能由嗜淋巴組織病毒感染引起,而病毒對內皮細胞的親和性可能是多發性血管炎的原因。最近發現,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因子、增殖因子、活化細胞膜表面抗原、細胞間粘附因子等可能在川崎病的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國內研究發現川崎病呈以IgG1、IgG3增高為特點為B細胞多克隆活化,B細胞生長活化、分子因子和白細胞介素-6活性均值明顯增高,腫瘤壞死因子也增高。另外、急性期血液凝固性增高與血小板激活,可能與動脈瘤形成有關。尸檢發現冠狀動脈是損害最多的部位,其他尚有主動脈、腹主動脈、頸動脈、鎖骨下動脈和肺動脈。病理改變與嬰幼兒結節性多動脈炎相似,呈動脈全層炎;血管內膜增厚,有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內彈力層及中膜斷裂,管壁壞死及動脈瘤形成。心臟有心內膜炎及心肌炎。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可致心肌梗塞,常導致死亡。
通過了解上面的知識,讓大家了解到了川崎病疾病的危害是什么了,此病讓患者朋友陷入到了困擾當中,危害了患兒的健康,希望家長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川崎病的知識,必須要清楚的去了解川崎病的危害,進行川崎病的預防才行。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