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性反應,主要侵犯中型大小的動脈,特別是冠狀動脈,現多認為是多種感染病因觸發免疫介導的全身性血管炎,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內科楊杰
1.免疫系統過度活化 川崎病病理解剖發現有血管炎和免疫激活現象,在中小型血管特別是冠狀動脈,有被激活的CD4+和CD8+ 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侵潤。川崎病急性期外周血中有CD4+升高,CD8+下降,CD4+/CD8+比值升高,機體免疫系統處于活化狀態,釋放大量淋巴因子和炎癥介質如白介素-1(IL-1)、IL-2、IL-6、IL-8、IL-10、IL-15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干擾素-γ(IFN-γ)、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等,并促進B細胞呈多克隆化,而使血清IgG、IgM、IgA、IgE增高,CIC含量增高。T、B細胞活化介導的血管免疫損傷,引發血管炎和血栓前狀態,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亦有報道急性期紅細胞免疫功能亢進,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與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明顯上升,紅細胞免疫粘附功能增強,且與T細胞亞群功能紊亂有密切關系。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療有效,可能與降低這些細胞因子和血管內皮細胞的活化有關。
2.病原微生物毒素超抗原致病 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質(如細菌毒素)只需極低濃度即可過度活化某些亞型的T細胞克隆,產生極強的免疫應答。超抗原所識別的T細胞受體(TCR)Vβ鏈片段有一定的選擇性。這類細菌毒素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腸毒素類的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TSST-1)和表皮剝脫性毒素(exfoliative toxin,ET)、鏈球菌致熱外毒素(streptococcal pyrogenic extoxins,SPE)、小腸結腸類耶爾森菌膜蛋白等。毒素和一些逆轉錄病毒等可作為超抗原,以非限制的方式直接與單核/吞噬細胞表面的HLA-DR結合成復合物,而不需要抗原遞呈過程。超抗原HLA-DR直接與TCR-Vβ結合,導致單核細胞和T細胞大量增殖活化,產生與釋放大量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介導放大免疫損傷。另一方面,超抗原可以在T細胞的TCR-Vβ與B細胞上的Ⅱ類分子間建立連接橋,而激活多克隆B細胞,產生抗血管內皮細胞抗體等自身抗體,參與血管的炎癥性損傷。
3.血凝系統變化 國內外大量資料證實急性期血凝系統明顯改變,包括:①血小板數量增加,形態異常(電鏡觀察血小板形態、大小、結構均明顯異常),功能改變(其粘附、聚集和釋放功能均增高);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4因子(PF4)水平升高;血栓烷A2(TXA2)水平增高,前列環素(PGI)2降低,PGI2/TXA2減少等;②急性期血漿內皮素(ET)水平增高。內皮素是由血管內皮細胞產生的物質,其水平增高反映血管內皮的炎癥和損傷程度;③急性期患兒血液流變學明顯改變,表現為高凝、高聚集、高粘滯與低血濃度的特點。其中β-TG與ET水平及血流變均與冠狀動脈損害密切相關。
4.其他 急性期血漿VitE濃度下降,VitA濃度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過氧化脂質(LPO)水平明顯升高等,提示氧自由基參與發病過程。
總之,機體免疫功能失調,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血管炎癥,繼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持續存在的血管炎是導致內膜纖維性增厚,血管腔狹窄的原因。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