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又稱川崎病,為一種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川崎病的最大危害是損害冠狀動脈,是小兒冠狀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發生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川崎病一旦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閉塞,則被稱為小兒冠心病。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動脈,特別是冠狀動脈,部分患兒形成冠狀動脈增寬、擴張、甚至冠狀動脈瘤,破裂致死;亦可發生冠脈狹窄或血栓從而導致心肌梗死。 安徽省兒童醫院呼吸內科王漢久
持續發熱,需警惕5大表現
如果您的孩子出現發熱癥狀,尤其是經過抗感染治療后仍有發熱且超過5天,作為家長需警惕孩子是否還有以下表現:
1、發熱后2-4天,出現以軀干、四肢為主的彌漫性充血性紅斑,以前胸、后背最為多見,面部、四肢也可以見到。一般來講,這種皮疹大約持續4-5天后才消退;
2、發熱后雙眼球結膜彌漫性充血;
3、口唇潮紅如櫻桃,并口唇干裂、出血,口腔粘膜充血,舌頭發紅,可見芒刺,好似楊梅;
4、病初(1-9天),手指和足趾腫脹、發硬,手和腳的掌面發紅。當經過治療進入恢復期時(9-21天),出現沿手指和腳趾端指甲床成膜樣地大片脫皮,有的寶寶肛門周圍的皮膚也出現脫皮,這是川崎病的特征性變化;
5、在頸部可觸摸到腫大的非化膿性淋巴結,約蠶豆大小。
預后如何,心臟彩超說了算
“川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血管炎,大多發生于病程2-3周,冠狀動脈炎多致冠狀動脈擴張(30%-50%),其中一部分發展為冠狀動脈瘤,是川崎病最嚴重的并發癥。若冠狀動脈瘤持續存在,可發展為冠狀動脈狹窄、閉塞,導致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肌梗死等,少數發生瘤體破裂而導致死亡。”陳新民主任醫師指出,臨床上懷疑川崎病時,心臟彩超是必做檢查。如果發現心臟受累,即使體溫正常,已經出院,也需要繼續用藥,且定期來醫院復查。
定期隨訪,將治療進行到底
出院不代表治療的終止。川崎病的治療既包括醫院治療,也包括已經出院后的家庭治療,所以出院后需遵囑用藥,并且定期去醫院復查。一般來說,無心臟受累(無冠狀動脈病變)的孩子,可以于出院后1、3、6個月及1-2年來醫院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檢查包括體格檢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心電圖、心臟彩超等。如果心臟已經受累,需按醫生指定的時間去醫院復查。
川崎病危害大,預防感染很重要
川崎病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預防呢?盡管許多學者做了大量研究,川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量流行病學和臨床觀察顯示,川崎病是由感染所致,尤其是與病毒感染有關,如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人類細小病毒等。所以,家長應積極預防各種感染性疾病。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