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牽張方法:牽張法適用于肌張力增高和痙攣肌群,張力低下者忌用。由于纖維組織具有粘滯彈性,當組織被牽張時,牽張應力逐漸增大,使組織延長;如維持其長度不變,組織內受牽張而提高的肌張力隨時間延長就逐漸下降。根據(jù)以上特性,纖維組織的牽張宜采用恒定的中等的力量進行長時間持續(xù)牽張,或重復多次牽張。這樣,牽引力去除后,纖維組織不完全恢復原長,從而可獲得較好的牽張效果。
2.醫(yī)療體操:治療師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編制相應的肢體活動,指導患兒進行徒手操練或手握啞鈴、體操棒操練。醫(yī)療體操有助于保持和增強關節(jié)活動范圍。但對關節(jié)的牽張作用較弱,只能緩解較疏松的粘連和痙攣早期組織,矯正和牽張體操是治療師按所需牽張的痙攣組織而設計的體操動作。例如,若要牽張一側大腿內收肌群時,可令患兒側身對墻而立,需牽張的腿靠近墻壁并間隔一定距離。可令患兒一手握住墻上扶手,或治療師扶持他兩側髖部,然后患兒身體慢慢倒向墻壁一側,使身體重心移向該側大腿外展肌上(注意另側足外緣不能離地),然后再回復原狀,反復操練。
3.懸掛練習:將擬活動的關節(jié)和肢體用三角巾托住,系上繩索,掛在鉤子上,使需活動的關節(jié)部位對準掛鉤如圖9-1,在消除肢體重力影響的情況下,增強關節(jié)活動范圍。此法可用于肢體部分癱瘓兒童的自助訓練。
4.肢體下垂擺動練習:將需活動的肢體置于自然下垂肢位時(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作向前后、左右、斜線方向的節(jié)律性擺動,先使兩側
肢體作同向擺動,再作兩側肢體反向交互擺動,逐漸加大擺動范圍。其多用于肩、髖、膝關節(jié)活動受限時,利用慣性作用以增強關節(jié)活動范圍,可牽伸粘連組織,因為在肌肉松弛狀態(tài)下練習,易取得較好的效果,也有助于走步訓練時上下肢體的協(xié)調和平衡能力。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