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凍瘡?有什么特點?
答:凍瘡是人體遭受寒邪侵襲所引起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損傷,相當于西醫的凍傷,本病的特點是輕者局部紅腫發涼,瘙癢疼痛,皮膚青紫或起水皰、潰爛;重者可發生肢體壞死、脫疽;全身性凍傷體溫下降,四肢僵硬,甚則陽氣亡絕而死亡。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中醫科徐慶田
2、什么原因會導致凍瘡?
答:凍瘡的發病的原因是由于寒邪侵襲肌膚,寒凝血脈,陽氣失于溫通,氣血凝滯,寒凝血瘀,肌膚失養,發為凍瘡。
3、凍瘡有什么表現?
答:凍瘡好發于兒童、婦女,常有在低溫環境下長時間停留史。具體表現有:
局部性凍瘡:主要發生在手足、耳廓、面頰等暴露部位,多呈對稱性。輕者受凍部位先有寒冷感和針刺樣疼痛,皮膚呈蒼白、發涼,繼而出現紅腫硬結或斑塊,自覺灼痛、麻木、瘙癢;重者受凍部位皮膚呈灰白、暗紅或紫色,并有大小不等的水皰或腫塊,疼痛劇烈,或局部感覺消失。如果出現紫血皰,勢將腐爛,潰后滲液、流膿,甚至形成潰瘍。嚴重的可導致肌肉、筋骨損傷。
全身性凍傷:開始時全身血管收縮,產生寒戰,隨著體溫下降,患者出現疼痛性發冷、發紺、知覺遲鈍、頭暈、四肢無力、昏昏欲睡等表現。繼而出現肢體麻木、僵硬、幻覺、視力或聽力減退、意識模糊、呼吸淺快、脈搏細弱、知覺消失甚至昏迷。
4、凍瘡如何分度?
答:根據凍瘡復溫解凍后的損傷程度,將其分為3度。
Ⅰ度(紅斑性凍瘡):損傷在表皮層。局部皮膚紅斑、水腫、自覺發熱、瘙癢或灼痛。
Ⅱ度(水皰性凍瘡):損傷達真皮層。皮膚紅腫更加顯著,有水皰或大皰形成,皰液呈黃色或為血性。疼痛較重,對冷、熱、針刺感覺不敏感。
Ⅲ度(壞死性凍瘡):損傷達皮膚全層,嚴重者可深及皮下組織、肌肉、骨骼。初似Ⅱ度凍瘡,但水皰液為血性,繼而皮膚變黑、直至出現干性壞疽。皮溫極低,觸之冰冷,痛覺遲鈍或消失。或壞死組織周圍水腫,疼痛明顯。若壞死區域波及肌肉,骨骼甚至整個肢體時,則局部完全喪失感覺和運動功能。
5、凍瘡的應如何治療?
答:凍瘡的治療原則以溫通散寒、補陽活脈為主,其中Ⅰ度、Ⅱ度以外治為主,Ⅲ度應內外治結合,全身性凍瘡應立即送醫院搶救,給予復溫。
內治:
寒凝血瘀證:局部麻木冷痛,膚色青紫或暗紅,腫脹結塊,或有水皰,瘙癢,手足清冷,舌淡苔白,脈沉或沉細;治療以溫經散寒、祛瘀通脈為主,方藥選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芍藥、細辛、甘草、木通、大棗、黃芪、丹參、紅花等;或桂枝加當歸湯加減: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棗、當歸、黃芪、丹參、紅花等。
寒盛陽衰證:時時寒戰,四肢厥冷,感覺麻木,幻聽幻視,意識模糊,蜷臥嗜睡,氣息微弱,甚則神志不清,舌淡紫苔白,脈沉微細;治療以回陽救逆、溫通血脈為主,方藥選用四逆加人參湯加減:甘草、干姜、附子、人參等;或參附湯加減:人參、附子、生龍骨、生牡蠣、白芍、炙甘草等。
瘀滯化熱證:瘡面潰爛流膿,四周紅腫色暗,疼痛加重,伴發熱、口干,舌紅苔黃,脈數;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為主,方藥選用四妙勇安湯加減:玄參、當歸、金銀花、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黃芪、延胡索、炙乳香、炙沒藥等。
氣虛血瘀證:瘡面不斂,瘡周暗紅漫腫,麻木,伴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治療以益氣養血、祛瘀通脈為主,方藥選用人參養榮湯加減:黨參、白術、炙甘草、陳皮、肉桂、當歸、熟地、五味子、茯苓、遠志、白芍、大棗、生姜等;或八珍湯合桂枝湯加減: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地黃、芍藥、當歸、川芎、桂枝、生姜、大棗等。
外治:
Ⅰ、Ⅱ度凍瘡:用10%胡椒酒精浸液(取胡椒粉10g,加95%酒精至100ml,浸7天后,取上清液)外涂,每日數次;或以紅靈酒或生姜辣椒酊(生姜、干辣椒各60g,放入95%酒精300ml內,浸泡10天,去渣貯瓶備用)外擦,輕柔按摩患處,每日2-3次,用于紅腫痛癢未潰爛者;或用凍瘡膏或陽和解凝膏外涂;或用芫花、甘草各15g,煎水洗浴患處,每日3次;或用獨勝膏,外敷患處,每日1次。
Ⅲ度凍瘡應去醫院處理凍瘡瘡面,并酌情選用凍瘡膏,紅油膏、生肌白玉膏、紅油膏、九一丹、生肌散等外敷,局部壞死嚴重者,可配合手術治療。
嚴重的全身性凍瘡患者,必須立即送醫院急救。
6、凍瘡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答:凍瘡的預防措施有:加強凍瘡預防知識的學習,加強抗寒鍛煉;在寒冷環境下工作的人員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對手、足、耳、鼻等暴露部位的保護;應保持服裝鞋襪干燥,腳汗多者,可涂3%-5%甲醛液,冬天戶外作業過程中,靜止時間不宜過長,應適當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受涼后不宜立即用火烤,防止潰爛成瘡;凍瘡未潰發癢時,切忌用手搔抓,防止皮膚破傷后感染;用獨蒜搗膏,于夏季頭伏、中伏、末伏之日在凍瘡發作處涂擦,可預防復發。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