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很多,血壓降低、主動脈供血減少、冠狀動脈阻塞,可直接導致心臟供血減少;心瓣膜病、血黏度變化、心肌本身病變也會使心臟供血減少。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其次還有炎癥(風濕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等)、痙攣、栓塞、結締組織疾病、創傷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種。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可將本病分為以下類型:
1.心絞痛
是心肌缺血最具代表性的類型,特點為前胸陣發性、壓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區與左上肢,勞動或情緒激動時常發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劑后消失。可分為穩定型、不穩定型和變異型心絞痛。
2.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常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所致。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本病急性期主要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一種嚴重的致命性疾病,總死亡率可達30%,一定要注意預防,尤其是吸煙、肥胖、糖尿病和缺少體力勞動者。
3.缺血性心肌病
心肌長期缺血缺氧狀態,可導致心肌細胞壞死、瘢痕形成,心肌間纖維組織增生,稱為缺血性心肌病,亦稱為心肌纖維化。其特點為心臟變得僵硬,逐漸擴大,發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預后不佳,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主要是進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嚴重心律失常。
4.猝死
常無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現,主要原因是心臟突然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冠心病是心臟性猝死患者最常見的基礎心臟病變,因此預防心臟猝死的發生應從發病的根本原因上預防,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減少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減少冠心病的形成。有缺血現象時應長期用藥,改善心肌缺血情況,防止病情惡化。
一般來說患病后及時治療是不會影響人的壽命的,只要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就可以。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