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碎石是簡稱,完整應稱體外沖擊碎石。1984年開始在臨床應用,廣泛應用于泌尿系結石的治療。由于泌尿系統的解剖結構特點,只要結石粉碎了,借助運動、多飲水,結石可以排出體外。膽囊結石即使被粉碎了,甚至小于或等于2mm,也不會自行排出,需過二關:
(1)依靠膽囊收縮力和膽流,使其通過膽囊管排到膽總管。
(2)再借膽總管的壓力及膽流,將其排到總膽管腹部,借奧狄氏括約肌收縮排出到十二指腸,隨糞便排出體外。但是,膽囊的最佳收縮是早上進食后,由于生理的反應,促使膽囊開始收縮,時間也很短約幾分鐘,一般膽汁排出后,膽囊的再次收縮要等到第二天的早上,也就是說一天膽囊只收縮一次,這也是為什么有人的不吃早飯容易形成結石的原因了,不吃早飯膽囊不能接受生理訊息,讓膽囊收縮,膽汁不能規律的排出,長期就積在膽囊內形成結晶,就像我們說的水溝的水若是死水,那水溝就很容易有淤泥的沉積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說膽囊內的膽汁是很有限的,不像腎臟時時刻刻都有尿液排出,可以讓結石得到沖刷而有效排出。
有醫學資料統計也有一些醫院為膽囊結石的病人選擇體外沖擊碎石療法,結果,往往不僅達不到治療目的,反而結石碎了,卡在膽囊頸或總膽管口,引起膽道梗塞,致使括約肌痙攣,引起膽絞痛及膽道感染。而且,碎石療法雖可把結石破碎,也可同時損傷周圍組織、出血、肝損傷及皮膚損傷等,給病人帶來新的痛苦;并發膽絞痛,膽囊炎,胰腺炎等,給病人造成不良后果和不必要的經濟負擔。而且,俗話說“肝膽相照”,膽囊和肝臟在一起,即便是采取碎石 ,如果肝臟內有其他病情,比如:肝囊腫,肝血管瘤等,那么,一旦碎石就會引起肝內囊腫和血管瘤破裂,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安全,震動時由于巨大的沖擊力量讓結石在膽囊內不停撞擊膽囊對膽囊壁和膽管壁的刺激造成膽囊破裂、炎癥,從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
因此,膽囊結石由于先天性的生理原因,不能進行體外碎石治療,體外碎石不能治愈膽囊結石。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