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冷空氣一次又一次來襲,我國北方不少地區已換上了“白裝”。雖說白裝素裹,美不勝收,但寒冷的天氣也給不少人帶來不適。凍瘡便是冬季的常見病之一,為寒冷引起的局限皮膚炎癥損害,好發于肢體的末梢或外露部位,如手、足、鼻尖、耳邊、耳垂和面頰部。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有兩億人罹患凍瘡,主要為兒童、婦女及老人。因此,社區醫生若能熟練掌握凍瘡的診療知識,則有利于幫助患者更快地擺脫疾病的困擾。
耐寒差易發病
現代醫學認為,凍瘡是因為皮膚耐寒差,加上寒冷的侵襲,使末梢部位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營養和氧供應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部分患者可在同一部位反復出現凍瘡(即習慣凍瘡),有學者認為,習慣凍瘡的發生與免疫復合物的形成有關。這種物質即便在春天凍瘡康復時,也不易被機體所吞噬,待來年冬天,寒冷再作用于局部時,便與殘留的免疫復合物相互作用,形成局部免疫反應而誘發凍瘡。
凍瘡初起表現為局限蠶豆至指甲大小的紫紅色腫塊或硬結,邊緣鮮紅,中央青紫,觸之冰冷,壓之褪色,去壓后恢復較慢。患者自覺局部有脹感、瘙癢,遇熱后更甚,嚴重者可有水泡,破潰后形成潰瘍,經久不愈。肢端血運欠佳、手足容易出汗及慢營養不良者更易發生凍瘡。凍瘡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隨氣候轉暖可逐漸痊愈。
凍瘡的治療方法:
患凍瘡后,應當及時治療,以防引起皮膚組織發炎或壞死等不良后果。凍瘡較輕時,可使用肝素鈉軟膏,早晚各一次,連續用藥7天。該藥可改善小靜脈瘀血,增加局部血管通透,促進皮膚新陳代謝,但出血疾病、高血壓及過敏體質者禁用。患處出現感染時,可用莫匹羅星軟膏。
較重的凍瘡可加服口服藥物。如維生素E 100mg每日2次,連服一周,之后改成50mg每日2次,連服一周,以防血管內血液凝固,預防膽固醇及中脂肪阻塞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循環,提高耐寒能力;或者使用山莨菪堿每次5mg,每日3次,連服3天,以解除毛細血管痙攣,改善凍瘡局部及周圍組織的微循環,減少靜脈瘀血,增加局部血氧供應,消除局部炎癥反應,但該藥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
用藥期間,可通過按摩療法促進末梢微血管的血液循環,從而加速痊愈。方法:
①手按摩:雙手合掌,反復搓摩,直至發熱,左手緊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然后右手緊握左手手背摩擦,反復相互摩擦15~20次(一左一右為一次)。
②腳心按摩:屈膝坐在床上,腳心相對,左手按右腳心,右手按左腳心,兩手同時用力,反復按摩15~20次。
③腿按摩:腿伸直坐在床上,兩手緊抱左大腿根,用力向下搓到足踝,然后又搓回大腿根,一上一下為一次,共進行15~20次,右腿同樣做15~20次。
患病期間,應注意手足等局部皮膚的保溫御寒,適當進行肢體方面的運動,外出返回室內后應自然復溫,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手足,以防毛細血管擴張,增加血液瘀滯和滲出。
如何預防凍瘡?
凍瘡一旦發生,在寒冷季節里常較難快速治愈,要等天氣轉暖后才會逐漸愈合。欲減少凍瘡的發生,關鍵在于入冬前的疾病預防。
①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如跳舞、跳繩、快步走等,加速氣血運行,以利于創面修復,也可預防凍瘡新發。
②寒冷季節要防寒保暖,衣服鞋襪宜寬松干燥。
③習慣凍瘡患者可從夏季開始逐漸養成冷水洗臉、洗足、擦身、洗澡的習慣,提高耐寒能力。入冬前,可提早進行凍瘡的內外治療。
④冬季怕冷者,可多吃熱祛寒食物,如羊肉、生姜、肉桂等。
⑤室外鍛煉或勞動時,要注意對身體裸露部位(如手、耳)的保暖,可在皮膚上涂油,減少散熱。反復發作者,在冬病夏治的同時,可加做紅外線理療。
⑥溫差水泡法:取一盆15℃的水和一盆45℃的水,先把手腳在低溫水中浸泡5分鐘,再浸泡于高溫水中,如此每天反復3次,可以鍛煉血管收縮和擴張功能,減少凍瘡發生。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