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大家說聲抱歉,好久沒有吐泡了。每當夏季,兒童醫院門診量爆升,再加上周末還在地壇醫院出診,平時還有教學、科研、寫書的各種任務,的確使自己有些筋疲力盡,分身乏術。但以后還是會克服這些困難,將科普之路進行下去。今天就應葉子爸爸的多次要求,利用上午的時間給大家科普下“沙土皮炎”。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張斌
沙土皮炎,醫學上又稱為“摩擦性苔蘚樣疹”,這個病有一定的特殊性,多見于2-7歲的孩子們,為什么呢?看看病因我們就明白了:其發病機制多數與機械性摩擦有關,如孩子們玩橡皮泥、沙土、玩具等,但也有專家認為日曬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們自主能力差,活潑好動,不注意接觸方式和姿勢,所以只要裸露在外的皮膚(固春夏、初秋季節多見)與摩擦性物質頻繁接觸就會導致本病的發生。 一般皮損表現為針帽至小米粒大小的淡紅色或皮色扁平、半球型丘疹,數量多,經常表現為“聚成一群、周圍散在”的狀態,最常發生的部位是手背、手腕、前臂,因為這些部位都是容易摩擦的地方。如果有些孩子經常在地板上爬動玩耍,雙膝也可以發生。多數孩子感覺瘙癢,可以不自主地搔抓,但這樣可能會使皮疹發生變化,繼發苔蘚樣改變,使得皮膚變厚、變糙。
了解了這個病的發病原因,那治療自然很明了,原則之一就是避免沙土和外界的不良刺激,對兒童加強看護,減少機械性摩擦。如果出現皮疹,可以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氟輕松、曲安奈德軟膏、艾洛松、尤卓爾、派瑞松等均可。如果家長對“激素軟膏”有顧慮,也有非激素的來推薦:如氧化鋅軟膏、濕疹愈、曼秀雷敦薄荷膏等,原則就是止癢,但效果一定比激素類的差,療程可能延長。我的建議是早期可以加1-2周的激素軟膏,減少孩子的不適,避免搔抓再次加重皮損。外用激素是很少系統吸收的,而且推薦的幾種都屬于弱效至中效,家長們大可放心。如果還是瘙癢劇烈(尤其夜間),可以加用抗組胺藥物,兒童常用的有撲爾敏、仙特敏滴劑、開瑞坦糖漿等,劑量參照說明說,按公斤體重算即可。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