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無癥狀心肌缺血的類型,SMI在不同人群中的發病率尚不清楚。
1.完全無癥狀性心肌缺血(Ⅰ型)
即發生于完全無癥狀而偶然檢查發現的心肌缺血患者。Erikasen等人于1972~1975年用運動核素心肌顯像的方法檢查了2014例健康人,并用冠脈造影進行確診,此系列研究中發現中年男性2.5%~10%發生SMI。1976年對美國空軍1390人進行了運動試驗,110人為陽性;又對此陽性者做冠脈造影,其中34人(占25%)冠脈狹窄>50%。故有人估計,在全無冠心病癥狀的中年男性人群中,SMI占2%~5%。
1988年Cohn曾指出發生在院外的心肌缺血(out of hospital ischemia)75%是無癥狀的。Giagnoni等對運動試驗陽性而完全無癥狀的健康男性隨訪10年,發現發展為突然的冠心病事件要比運動試驗陰性者高5.5倍。多數學者認為Ⅰ型SMI 的預后與心絞痛相似。無痛性心肌梗死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Framingham 的研究提示,完全無癥狀的心肌梗死在男性中占28%,女性中占35%。
2.心肌梗死后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Ⅱ型)
有些患者心肌梗死后雖無心絞痛但常有SMI存在。有人報道,心梗后病人運動試驗中SMI 的發生率為39%~58%。醫院也曾對AMI恢復期病人進行次極量踏車運動試驗及運動201T1心肌顯像發現心梗后的SMI大約是有癥狀者的4倍??傊?,梗死后的SMI與心絞痛同樣重要,甚至有人認為,梗死后的SMI其預后更為不佳,尤其當左室功能不良時,其年病死率為5%~6%,故可作為再梗死的預測指標。
3.心絞痛伴有的SMI(Ⅲ型)
心絞痛患者常同時伴有SMI,且可發生在不同類型的心絞痛之中。Johns-hopkins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絞痛病人中70%~80%同時存在SMI,并且SMI的發作次數為心絞痛的3倍。Kishida用Holter檢查不同類型心絞痛患者中SMI的發生率為:勞力型心絞痛(56例)為54%,自發型心絞痛(4例)為71.9%;混合型心絞痛(勞力+自發型,28例)為71%;變異型心絞痛(39例)為79.4%。
很多作者認為Holter監測中SMI 持續時間≥60min,是監測冠心病危險性的重要參數,Ⅲ型SMI在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與有癥狀心肌缺血,預后相似。在不穩定心絞痛患者中,伴SMI常可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此型患者若經積極治療,癥狀消失,但仍持續存在SMI,這是短期預后不良的重要指征。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