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以全身性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該病在全球各地均有發生,但是以亞裔人群發病率最高。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病呈現散在發生,一年四季均會發病,以5歲以下的孩子最為常見。雖然到目前為止川崎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均為明確,但是在診斷和治療川崎病卻已經相當成熟了。川崎病的患者常有以下癥狀:
一般癥狀:持續性高熱,約1~2周,且抗生素治療無效;發病后3~4天會出現球結膜充血,但無膿性分泌物,退熱后消散;發病時會出現單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堅硬且有觸痛,退熱后消散。
體表癥狀:起病的第一周可出現多種形態的皮斑和猩紅熱樣皮疹;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彌散充血,舌乳頭突起充血呈草莓樣;手部和足部會出現硬性水腫和掌拓紅斑,重癥者指甲可能會脫落。
心臟癥狀:在發病的1~6周內可出現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和心律失常。發生冠狀動脈瘤或狹窄者可無癥狀,少數患兒會出現心肌梗死的癥狀。冠狀動脈瘤破裂和心肌梗死可導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川崎病是自限性的疾病,大多數患者在治療之后與正常的孩子并無區別,僅會有少部分患兒會再次發作,而且復發的患者大多是由于治療不及時或不規范而使冠狀動脈受到嚴重的損傷。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