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 張志僑
時下正是小兒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其常見癥狀表現為發燒、口腔疼痛、手足臀等部位出皮疹等。由于小兒病情發展變化快,又不能表述自己的病情,6個月到5歲的患兒高熱期還可發生驚厥,因此父母往往非常著急。下面就一些家長常關注的問題進行解答。 順德第一人民醫院傳染病科張志僑
1、發燒一定要用抗生素嗎?
許多家長入院后直接要求醫生使用抗生素,其實臨床上90%的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為自限性疾病,因此不主張應用抗生素。除非明確合并有化膿性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細菌性感染時則可給予抗生素治療。
2、發燒一定要打針或輸液嗎?
打針雖然見效快,但也有副作用。目前兒童退燒針劑主要為吡唑酮類,如安乃近、安痛定等。這類藥物副作用較大,容易引起虛脫、臀部肌肉損傷、感染甚至臀部肌肉萎縮或麻痹等并發癥,因此宜慎用上述針劑,可選用專為兒童設計、安全速效的兒童口服劑。
3、發燒是否需立刻退燒?
有些家長一見到孩子發燒就要求醫生立即退燒,其實中低度發燒本身并沒有什么危險。燒一般不會損傷大腦,也不會導致死亡,研究表明只有體溫超過41.3℃時大腦才會受到損傷,而在37.5℃-38.5℃時機體免疫系統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這種情況下退燒可能會延長病程,但患兒出現高熱驚厥、身體極度衰弱或有嚴重肺心病時則需退燒。此外2個月內的小兒發燒多由感染引起,原則上不予退燒藥物,以免因退熱而忽視對感染病情的判斷。
4、如何選擇退燒方法?
退燒方法包括常規護理(多喝水、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環境涼爽、脫去過多衣服)、物理降溫(冰袋降溫、酒精擦浴、溫水?。┖退幬锿藷?。中低度發熱往往不需藥物退燒,只需常規護理及物理降溫即可。高熱伴寒戰者或伴出汗者不宜酒精擦浴,擦浴時禁擦前臉、腹部、足底、心前區、枕后、耳廓、陰囊,此外酒精擦浴對幼兒副作用較大,因此溫水擦浴法才是嬰幼兒物理降溫的最好辦法。高燒時可給予藥物退燒。
5、如何選擇退燒藥?
臨床上解熱鎮痛抗炎類藥物有四大類:水楊酸類(如阿司匹林)、苯胺類(如對乙酰氨基酚)、吡唑酮類(如氨基比林)及其他抗炎有機酸類(如消炎痛、布洛芬)。阿司匹林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凝血障礙、過敏反應、水楊酸反應和瑞夷綜合征,因此禁用于哮喘、過敏體質及病毒感染患者。對乙酰氨基酚不良反應相對較少,可見過敏反應、藥物熱、高鐵血紅蛋白血癥、間質性腎炎、肝損害、溶血性貧血。氨基比林不良反應有胃腸反應、水鈉潴留、過敏反應、肝腎損害、甲狀腺腫大及黏液性水腫。消炎痛不良反應有胃腸反應、中樞神經系統反應、過敏反應、抑制造血系統,故禁用于兒童。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最安全、有效的是以對乙酰氨基酚作為原料制成的藥片或口服液。幼兒期和青春期的孩子千萬不要用阿司匹林退燒,以免留下后遺癥。
6、發燒時如何飲食?
正常情況下體溫升高1度,則人體代謝增加13%,因此兒童發燒時,其營養消耗增加。與此同時,胃腸道功能減弱,胃腸蠕動變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可引起食欲不振、腹瀉或便秘而影響吸收,因此調節飲食有助于病情的恢復。兒童體液比例較高,且機體臟器調節功能較差,容易發生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因為發燒時機體通過發汗散熱,導致大量水分和電解質丟失,因此小兒飲食首先應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維生素,其次可給予適當的熱量和蛋白質。急性期主張給予流質飲食,如牛奶(可酌情加水或米湯稀釋)、米湯、綠豆湯、鮮果汁,恢復期可給予半流質飲食,如肉粥、面條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過量進食,忌海鮮、油膩、冷飲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總之,發燒并不可怕,它是機體免疫反應的表現,不需對發燒過分恐慌。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