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會碰上發燒,可是是不是每個人都真正完全的理解了發燒的意義并且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發燒呢?當然不是,很多人對發燒的了解只是籠統不到位的。下面我就來詳細講解下發燒的概述及其應急措施吧。
發燒,醫學術語又稱發熱。發燒能支持免疫系統戰勝感染劑,并使溫度敏感型病毒和細菌不能在人體內順利進行復制。然而,感染并不是發燒的唯一原因。例如,濫用安非他命類藥物和戒酒反應都可導致體溫上升。環境壓力也會引起中暑及相關疾病。
1.急救措施
(1)可用冷濕毛巾敷額,好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塊外裹干毛巾敷頭、頸,還可加敷腋窩和腹股溝則效果更好。
(2)將75%酒精兌水一倍稀釋,用小毛巾蘸濕擦抹頭、頸、腋窩、胸背和四肢。若小兒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膚起"雞皮",應改用稍低于皮膚溫度的溫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紅轉暖。
(3)在作物理降溫的同時還要服退熱藥,有高熱抽筋病史的同時加服鎮靜藥。當家離醫院遠而交通又不方便的,遇高熱最好不要不管一切往醫院跑,可以先在家中作上述緊急處理。
2.降溫方法
(1)傳統物理降溫法
將患兒置放于環境安靜、陰涼、空氣流通處。用冷溫毛巾或冷水袋,敷頭額、雙腋及腹股溝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頭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軀干兩側及背部擦浴。擦浴時如患兒出現皮膚蒼白或全身皮膚發涼應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鹽水(30~32℃)灌腸,對疑為中毒型菌莉者更為適宜,既可降溫,又便于取糞便標本送檢;
(2)藥物降溫法
對未成熟兒,小嬰兒與體弱兒一般不用解熱劑降溫;0~23個月齡的孩子可服用幼兒百服嚀(退熱口服)滴劑,2~12歲孩子可服用兒童百服嚀(退熱)溶液或咀嚼片,每隔4~6小時服一次。這種退熱藥的優點是口服后吸收較快,30分鐘生效,沒有傳統解熱鎮痛藥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對白細胞、血小板功能的影響。
從上述措施看來,只要認真學習,控制發燒也并不難。既然發燒隨處可見,那么為了自己以及他人的健康生活,多學學發燒的治療方法吧!同時,生命在于運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要忽視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多加鍛煉吧!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