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小兒口腔溫度為36.2℃~37.2℃,肛門溫度比口腔溫度高0.3~0.5℃;腋下溫度比口腔溫度低0.3~0.5℃。體溫的差別除了和試表方法有關外,還與孩子的年齡、活動量、穿衣多少以及外界溫度有關。年齡愈小體溫愈顯得較高些,洗澡、運動、飯后等體溫可略高。一日之間體溫也會有波動,早晨較低,黃昏較高;白天較高,夜間較低。這種波動在較大的兒童比較明顯,一個月的小兒晝夜體溫相差約為0.25℃,6個月時約為0.5℃,3歲后約為1℃。一般認為小兒肛溫≥38℃為發熱。
發熱是孩子患病后經常出現的癥狀,引起孩子急性發熱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感冒)
上感的發病率占兒科疾病的首位。患兒有鼻、鼻竇、咽、喉部的感染,除發熱外,還有相應部位的癥狀,如鼻塞流涕、打噴嚏、咽部不適、咽痛、輕度咳嗽、聲音嘶啞、頭痛乏力、食欲下降、嘔吐或腹瀉等。部分嬰幼兒由于突發高熱可引起驚厥。上感多為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在一周左右可自愈。
2.其他呼吸道感染
如患有肺炎的孩子,可出現發熱、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難,醫生檢查可聽到肺部濕羅音。冬春季節發病較多,常因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病情變化大。
3.消化道疾病
最常見的是腹瀉。由于小兒胃腸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低,若喂養不當或病毒、細菌感染后,容易出現發熱、腹瀉、嘔吐等癥狀。
4.急性傳染病
常見的有幼兒急疹(發熱3天左右,熱退而全身出現細小紅疹)、水痘(發熱、紅疹、水皰及已經結痂的皰疹同時存在于軀干部)、流行性腮腺炎(發熱、一側或兩側腮部彌漫腫大疼痛)、猩紅熱(發熱、全身出現密集的細小紅疹)、麻疹(初起見發熱咳嗽,眼淚汪汪,發熱3天左右開始出疹)、中毒性菌痢(高熱、抽搐、甚至昏迷,數小時或十余小時后出現膿血大便)等。
孩子發熱時,家長應密切觀察其病情變化。因為大多數為上感,家長不必過于擔心。孩子的體溫有時并不一定和病情輕重成正比,有些孩子體溫很高,但病情可能較輕,反之,有些低熱的孩子則可能病情較重,關鍵看其精神狀況及其他伴有癥狀。若見孩子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頻頻咳嗽、呼吸困難甚至憋氣、面色蒼白,或有脖子發硬(低頭困難)、劇烈嘔吐,或出現其他較重的癥狀時,宜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貽誤病情。出現抽風(即使抽風已止),也應送醫院診治。
到醫院診治回家后,一定要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給孩子服藥。如果是一般的上感,抗生素往往無效,最好不用,可服用一些中成藥。需要用抗生素的孩子,要按醫囑用足療程。退熱劑一般在體溫超過38.5℃(腋下)時才用,不可濫用。但如有高熱驚厥史的孩子,在發熱24小時之內,只要發熱就要及時給予退熱劑,以免出現驚厥。
在護理方面,要讓孩子多休息,多喂水,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孩子不想吃就不要勉強其吃。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衣被不宜過厚,以利散熱,但也不能吹風受涼。必要時,可以用溫水給予孩子擦浴,每日2~3次,有輔助降溫作用。有的孩子手足發涼,可以用溫熱水(不燙手為宜)給孩子泡腳,每次20分鐘,也可利于降溫。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