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我國南方地區比較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鼻咽癌明確診斷后的主要治療手段為放射治療,盡管隨著放療技術的進步,鼻咽癌的療效已有顯著提高,5年總生存率已經達到80%以上,但放療后的遠期副作用的處理與預防仍然面臨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題。作者于2005年初將調強放療(IMRT)技術用于臨床鼻咽癌治療,積累了豐富經驗,現在我們科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腫瘤放療)幾乎所有鼻咽癌病例均接受調強放療,嚴重口干發生率減少,張口困難、頸部活動受限和放射性骨髓炎已經很少見。鼻咽癌的臨床分期、放療技術、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對局部晚期患者的價值,放療對患者生存質量有何影響,先進放療技術下的生存質量益處?這些都是廣大患者和醫務工作者十分關心的問題。現結合鼻咽癌治療進展簡述如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療科王連聰
1. 鼻咽癌2008分期方案開始普及 ↓
鼻咽癌2008分期成鼻咽癌發展的促動力。鼻咽癌2008分期的最大突破在于確立了磁共振成像(MRI)作為分期的首要手段,而全國使用統一的MRI掃描規范和報告模板,將利于縮短各單位鼻咽癌診斷水平的差距,最終提高整體水平; 依據MRI進行分期,可能在治療策略的制定和放療靶區勾畫兩方面對療效產生影響;自2008分期得到修訂后,國內鼻咽癌分期相關研究空前活躍,主要集中在對新分期的驗證、新分期與’92分期的對比、MRI對于分期的作用等方面。
2. 分期指導下的鼻咽癌治療策略
⑴ T1~2期:外照射放療是否已足夠↓
T1/2期鼻咽癌在外照射后接受計劃性腔內放療可獲滿意的局部控制率;近距離治療追量可大大減少外照射劑量,這與患者生活質量關系密切。
⑵ T3-4N2 及以上期別鼻咽癌放化療研究進展
T3-4N2 及以上期別需要采取同步放化療+輔助化療意見一致。放化療研究的挑戰依然存在,包括如何權衡化療真正益處,以盡可能減少其帶來的副作用等。①調強放療(IMRT)時代放化療策略的制定;②誘導化療+同步放化療對比同步放化療+輔助化療;③?同步放化療+輔助化療對比同步放化療;④誘導化療、輔助化療的價值;
3. 鼻咽癌患者生存質量相關內容↓
生存質量評價已成為療效評估的重要指標,目前國內外尚缺乏量化評估適形調強放療(IMRT)后鼻咽癌患者生存質量及其隨時間變化的研究;臨床研究表明:IMRT技術可減輕鼻咽癌放療后無瘤生存患者的口干、張口困難、頸部活動受限、進食吞咽困難等放療后副作用,值得進一步推廣。了解和預防鼻咽癌放療后遠期副作用極其重要,鼻咽癌放療后遠期副作用的處理重在預防,內容包括:
① 放射性脊髓損傷的預防與處理
對于常規分割放療,預防放射性脊髓損傷,關鍵是在治療計劃設計時技術上要保證脊髓處于公認耐受劑量以下,當脊髓最大劑量限制為等效單次劑量13 Gy或20 Gy分3次照射時,脊髓病的發生率<1%。放射性脊髓炎的主要處理手段是皮質激素;甲潑尼龍是放射性脊髓損傷的最常用藥物;同時,要求病人在放療結束6月內避免做過激的低頭動作。
② 放射性腦損傷的預防與處理
計劃設計時要避免腦部高劑量照射,治療包括改善腦循環、腦代謝復活劑和腦保護藥物。
③ 放射性吞咽功能損傷的預防與處理
鼻咽癌放療后吞咽困難和嗆咳不可逆,尚無有效治療;吸入性肺炎(誤吸引起)是鼻咽癌放療后主要死因之一;食道入口5.0 cm的平均劑量<60 Gy或可減少吞咽困難的發生。
④ 放射性聽力損傷的預防與處理
鼻咽癌放療后的聽力下降有相當一部分是神經感音性聽力喪失;對于常規分割放療,將內耳區平均放射劑量應限制在≤45 Gy(更保守估計≤35 Gy)可以降低感音性耳聾發生率。
⑤ 放射性視力損傷的預防與處理
分次劑量≈1.8 Gy、總照射劑量>60 Gy或單次劑量>12 Gy可顯著增加視神經和視交叉損傷的危險;分割照射總劑量<8 Gy時不會產生明顯可見的晶體混濁。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