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治療經過:患者因“進行性反復性出血9月,加重伴鼻阻1月”于2008-11-25日入院后進行前鼻孔填塞止血,鼻腔新生物組織活檢提示:鼻腔鼻咽部漿細胞瘤。擬定手術治療,但患者拒絕手術,故轉腫瘤科進一步治療。患者于2008年12月11日開始進行鼻腔部位病灶放療,具體計劃為“鼻腔調強放療,前期“40Gy/20f/4w”21次,后復查鼻咽MRI提示病灶尚有殘留,遂做二次計劃后加量放療至62Gy10次,放療期間予以鼻腔沖洗,增強免疫力、“希美納”放療增敏治療等對癥處理。 重要檢查結果:鼻咽部MRI回示“鼻腔鼻咽部漿細胞瘤放療后:鼻腔及鼻咽腔內可見軟組織信號腫塊充填,呈長T1稍長T2信號改變,雙側上頜竇,蝶竇,乳突及篩竇粘膜增厚,呈長T1長T2信號改變,鼻咽頂后壁無增厚,所見頸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腦實質未見明顯異常信號。意見:鼻腔鼻咽部漿細胞瘤放療后改變”。2009-01-24出院,一月后復診。 2009-2-21凌晨2:30分左右,右鼻腔有明顯出血癥狀,期間噴射含有麻黃素的藥物和口服裸花紫珠片止血,并進行鼻部填塞,中午12點左右左鼻腔有輕微出血癥狀并伴隨半透明狀膿液流出;下午14:00左右停止流血一直服用止血藥,無異常反映。 復查日期:2009-3-4 檢查部位:鼻竇、鼻咽部 MRI(平掃+增強)復查結果:鼻腔鼻咽部漿細胞瘤放療后:鼻咽腔內可見軟組織信號腫塊充填,向前長入右側鼻腔,呈長TI稍長T2信號改變,增強后病變明顯強化。雙側上頜竇、蝶竇,乳突及篩竇粘膜增厚,呈長T1長T2信號改變,鼻咽頂后壁無增厚,所見頸部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腦實質未見明顯異常信號。 請問麥醫生在家休息期間該用何種藥物消炎控制或有何治療方案?患者年齡78歲,男,由于患者血壓不穩定,年歲較高,心里承受能力差,屬于保護治療,自己不知病情。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鼻咽科麥海強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鼻咽癌科麥海強:患者診斷為鼻腔鼻咽部漿細胞瘤。髓外漿細胞瘤(EMP)是一種來源于B 淋巴細胞的惡性腫瘤,由單克隆漿細胞異常增生形成,可發生于髓外任何部位,最常見于頭頸部。 髓外漿細胞瘤在臨床上少見, 具有獨特的生物學行為和臨床特點。EMP一般生長緩慢,病變多局限或以局部侵犯為主,少數病例可發生淋巴結轉移,或于發病后數月到數年內發展為多發性骨髓瘤。 EMP的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手術治療相結合。EMP具有較高的放射敏感性,單純放療可以獲得較高的控制率, 故放射治療是EMP 的首選,放射劑量在40 ~ 50 Gy,即可獲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手術治療是EMP治療的另一重要手段,對于位于軟組織、比較局限的病灶,可以通過單純手術治療。 患者年齡78歲,已行62Gy的放射治療,現放療結束接近兩月,MR提示鼻咽腔內可見軟組織信號腫塊充填。建議每天生理鹽水鼻咽沖洗。定期內鏡檢查和復查MR,放療后三個月視腫瘤消退情況再確定是否要挽救手術。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