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發生在脂溢部位的慢性、亞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本病好發于頭、面部,可向下蔓延至其他脂溢部位。其特點是皮膚油膩、瘙癢,起白屑。成年人和新生兒多見。
本病與祖國醫學文獻記載的“面游風”、“白屑風”相類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面游風記載:“此證生于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干燥,時起白屑。次后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津黃水,風燥而者津血,痛楚難堪”。又如白屑風記載:“此證初生發內,延及面目耳項燥癢,日久飛起白屑,脫去又生”黃岡市中心醫院皮膚科胡中柱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確。與遺傳、性激素平衡失調,尤其是雄性激素增高,致使皮脂腺分泌增多等諸多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上,可能使存在于皮膚上的正常菌群大量繁殖侵犯皮膚或使一些微生物如痤瘡棒狀桿菌,分解出游離脂肪酸,刺激皮膚所致。另外,精神因素、飲食習慣、維生素B族缺乏、及嗜酒等也對本病的發生起一定的作用。中醫認為本病因平素血燥之體,復感風熱外襲,郁久化燥,肌膚失養,以致皮膚粗糙干燥;或過食肥甘、辛辣、酒類,脾胃運化失常,致內蘊濕熱,再復感風邪,濕熱蘊阻肌膚,濕熱上蒸而成本病;或熱郁日久,致陰血暗傷,血虛陰傷,肌腠失其溫煦,則生風化燥所成膚燥脫皮之證。
好發部位主要在皮脂溢出較多、多毛、多汗的部位,往往限局或開始于頭皮,初起常表現為毛囊周圍紅色小丘疹,漸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黃紅色鱗屑性斑片或痂皮,邊界清楚。可伴有滲出和厚痂,瘙癢劇烈,更甚者全頭部覆有油膩性厚痂,并有臭味。鄰近皮損可相互融合,皮損蔓延可侵犯全身,甚至可發展為紅皮病,全身彌漫潮紅,富于鱗屑。本病經過慢性,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患病時久者,可呈現慢性皮炎樣改變,皮膚浸潤肥厚。頭皮的損害常可引起脫發(脂溢性脫發)。好發于成年人和新生兒。成年人脂溢性皮炎為慢性過程;新性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在出生后第一個月,頭皮局部或全部覆有油膩的灰黃色或黃褐色厚薄不等的痂皮或鱗屑。一般患兒于3-4周內痊愈。
應與以下疾病鑒別:玫瑰糠疹、銀屑病 、痤瘡、濕疹、體癬。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抑脂、消炎、止癢。抗生素:炎癥較重時或有明顯滲出時或有繼發感染時可選用抗生素;抗真菌藥: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局部卵園形糠秕孢子菌的繁殖有前,可選用伊曲康唑及特比奈芬等。外用藥:維生素B6霜、5%硫磺霜,抗生素制劑,雷鎖辛制劑,魚石脂,及激素制劑。
肺胃熱盛證:急性發病,皮損色紅,并有滲出、糜爛、結痂,瘙癢。可伴有心煩、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脂溢性皮炎中本證占多數,治宜清熱利濕,佐以涼血止癢,方用枇杷清肺飲。
脾虛濕困證:發病較緩,皮損淡紅或黃,鱗屑油膩,可伴有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滑。發生于形體肥胖者,治宜健脾除濕,佐以清熱止癢,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血虛風燥證:證見皮膚干燥,有糠秕狀鱗屑,瘙癢,頭發干燥無光,或伴有脫發。舌紅,苔薄白,脈弦,干性脂溢性皮炎多屬此證,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飲子加減。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