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屬中醫(yī)面油風、白屑風范疇 ,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引起的皮膚繼發(fā)性炎癥 。 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 ,皮脂溢出過多的原因與性激素平衡失調有關 ,特別是雄性激素的水平增高所致。
誘發(fā)脂溢性皮炎的因素包括:① 細胞感染 ; ② 鱗屑或痂皮的自體敏感作用;③ 飲食(進食過多糖類、脂類、酒及辛辣刺激之品)、精神因素、內分泌功能失調等。該病病程緩慢,易反復發(fā)作,據筆者臨床觀察,該類患者多由于環(huán)境、氣候的變化、空氣的污染、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處于空調境及濫用化妝品等原因造成,臨床表現多以濕熱偏盛居多。由于體質及飲食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濕熱內感,蘊積于體內,進而熏蒸肌膚而發(fā)病。其初起多有風邪侵襲,病久則兼血瘀。故其治療以清熱解毒、祛風利濕為主,兼以疏風活血。
復方土茯苓薏苡仁湯復方基本組成:土茯苓30g,生薏苡仁30g,蟬蛻10g,丹皮15g,丹參20g,生地20g,赤芍15g,白蘚皮15g,地膚子15g,生甘草5g。便秘者加生大黃10g(后下);脫屑多者加何首烏15g、白芍15g;伴痤瘡者加蒲公英20g、蛇舌草20g。每天1劑,煎成口服煎劑,每次100ml,每天2次,口服。顛倒散制備方法:大黃、硫磺等量研末,過120目篩備用。于每晚清潔面部皮膚后,用純凈水調適量顛倒散成糊狀,均勻敷于患處,30min后清洗,每晚1次。
方中重用有清熱解毒利濕功能的土茯苓、薏苡仁、地膚子清熱解毒;蟬蛻、白鮮皮清熱祛風;生地、赤芍、丹皮清熱涼血;丹參活血祛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祛風止癢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患者濕熱偏盛的體質,取得較好的效果。中藥外治方顛倒散中的硫磺、大黃,有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有效抑制細菌的生長及油脂的分泌,緩解瘙癢。內服外用,療效較好,值得推廣用之。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