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今年才6歲半女孩子的病情描述:
2012年,4歲半時,遭到幼兒園老師的大聲訓斥,回家就痛哭,發呆,說害怕,說同學都嘲笑自己。后來就坐在沙發上無故發笑。此后,往往說看到小熊在爬樹、在采蘑菇。晚上看到恐龍在她身邊爬,還有毛毛蟲。有一次上廁所,出現自言自語,說旁邊有個人叫丁丁,在問她‘快生寶寶了嗎’。常常看到紅點點,綠點點。有時候問大人,‘這是真世界還是假世界’。有時說,自己不是人,是個稻草人。有時坐在地毯上,實際上沒有蟲,卻說是看到了蟲。在外面看到警車,就問‘是不是來抓我的?’放學回來,在路上瘋跑,說是后面有人會來抓她。太倉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顏文偉
為此,家長把孩子帶去某心理咨詢中心兒童科,找某主任。但是他也不給診斷,就讓口服利培酮藥水1.5毫升,一點都沒有見效,就這樣整整拖了一年多。這位主任還當面責怪外婆沒有帶好孩子,所以才生病;害得孩子的父親與外婆發生了矛盾。后來換了幾位醫生,因為主任這么治療,也就照辦。家長覺得這些醫生總是簡單地問一兩句,就照開藥方,從來不作診斷,只說‘焦慮’‘緊張’等癥狀名稱。有的醫生說,孩子這么小,不是精神分裂癥,是情緒問題,吃點藥吧;再多問究竟是什么疾病,也沒有結果。
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家長就來找我電話咨詢。
那是2013年6月。我看當時孩子雖然只有5歲半,但是癥狀典型,應該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我就建議家長改用奧氮平,從5毫克開始,按療效反應、逐步調整劑量。一直加到每天20毫克,病情有所好轉,但還是沒有解決問題。于是只得從今年起再加五氟利多,從每天2.5毫克起,加到10毫克,最后加到每天20毫克,雖然有些進步,但仍常訴述緊張害怕,還是說會看到紅點點,綠點點。今年5月18日,只得決定再加氨磺必利。到5月26日逐步加到1200毫克足量。2周后,就明顯好轉,完全恢復正常。我囑咐家長每月給做心電圖,結果都是正常,QTc 457 。
因為患兒的年齡那么小,卻需要這么大的劑量,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決定在昨天破例出診,看看這個女孩子。
昨天下午我們見了面。女孩子表現很正常,很有禮貌。沒有一點點不良副反應。就是胃口比較好,胖一些。自己能夠憶述當時出現過的幻聽和幻視。自稱現在都沒有了,也沒有害怕了,再也沒有一點點幻覺等問題。她的一切表現與正常兒童無異。
我告訴家長:
1、作為醫生,在治病時,必須先作出正確診斷,不能馬馬虎虎地只按癥狀用藥。這孩子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癥。一般說,年齡越小,治療越困難。如今癥狀已經完全消失,希望能夠鞏固。每月做心電圖,只要QTc不超過480 ,氨磺必利才可以繼續應用。再過2月后,視病情可以先適當減少一些劑量。此外,應該注意有沒有乳房發育,或其他問題。我給她留了電話,以便及時聯系。我們的目標是及時、徹底地予以治療,希望將來能夠用一點點藥物(五氟利多)維持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等等。
2、精神分裂癥,病因不明。孩子的發病,與外婆的帶養方法,根本沒有關系。那位主任的說法毫無根據,是完全錯誤的;不必理會。
3、幼兒園老師的訓斥,與發病可能有一點點關系,但也只是誘因,而已而已;不必糾結,更不必、也不應該興師動眾、去學校責問。
這樣的兒童精神分裂癥病例,我在電話咨詢時遇到了不止一例。看來,兒童的用藥,是否必須“按體重來計算劑量”?值得考慮。被這個‘框框’拖成不治之癥的例子,已經不少了。
精神科醫生應該動動腦子!不應該跟著洋人亂爬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精神科醫生應該把洋人設下的框框放在一邊,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認識真理。如果用一點點劑量,解決不了問題的話,只要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就應該逐步加大劑量,看看究竟什么劑量可以解決問題。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