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房間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是左右心房之間的間隔發育不全遺留缺損造成左、右心腔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畸形。是先天性心臟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病變。房間隔缺損多發于女性,女性與男性發病率之比約為2:1。
【發病原因】
具體原因目前仍無法確定。在胎兒心臟發育階段,任何影響心臟胚胎發育的因素均可造成房間隔缺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外界環境因素:較重要的為宮內感染,大量接觸放射線、高齡孕婦以及吸煙飲酒等均可引起房間隔缺損。
(2)遺傳因素。
(3)營養因素。
加強孕期保健,特別是妊娠早期積極預防風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疾病,以及避免與發病有關的一切因素,對預防房間隔缺損具有積極意義。=
【分類】
根據胚胎學和病理解剖,分為兩大類,即原發孔缺損和繼發孔缺損,后者遠較前者多見。
【臨床表現】
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活動后感心悸、氣短,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伴有嚴重二尖瓣關閉不全者,早期可出現心力衰竭及肺動脈高壓等癥狀。患兒發育遲緩。心臟擴大,心前區隆起。
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活動后心悸、氣短、疲勞是最常見的癥狀。但部分兒童可無明顯癥狀。房性心律紊亂多見成年患者。若有嚴重肺動脈高壓引起右向左分流者,出現紫紺,即Essenmenger(艾森曼格氏綜合癥)。
【檢查診斷方法】
目前確診的最佳無創檢查方法是心臟彩超,同時也是術后復查的最佳方法。它可以明確房間隔缺損的類型、位置、大小,并判斷能否接受內科介入封堵治療。
【治療】
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該類型無法行內科介入治療,確定診斷后應盡早外科手術治療。手術應在體外循環下進行,以補片修補房間隔缺損。
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1歲以內的患兒,如果沒有任何癥狀,沒有頻繁感冒、肺炎,喂養容易,生長發育正常,可不急于手術,有自行閉合的可能,可以每3個月復查心臟彩超,觀察至1歲。1歲以上的患兒,一經診斷,即使患兒無明顯癥狀也應手術治療。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內科介入封堵及外科開胸修補。術后患兒生長發育正常,可從事正常的工作和勞動。手術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
內科介入封堵可治療大部分的房間隔缺損,以下情況除外:
(1)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
(2)靜脈竇型房間隔缺損。
(3)伴有部分或完全性肺靜脈異位引流。
(4)左房內隔膜(即三房心)。
(5)心腔內、下腔靜脈或盆腔內血栓形成。
(6)伴有其他需要外科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缺陷或大血管異常者。
(7)艾森曼格氏綜合癥。
(8)近期內有嚴重感染或體內有感染灶。
外科開胸修補適合任何類型的患者,但以下兩種情況除外
(1)艾森曼格氏綜合癥。
(2近期內有嚴重感染或體內有感染灶。
【介入封堵與外科修補的區別】:
介入封堵只需一個穿刺針口即可完成手術,創傷小,美觀,術后無疤痕殘留,但存在一定的失敗幾率,而且一旦失敗往往需要急診外科手術,使手術費用成倍增加。術后封堵器也會對心臟的傳導束及心臟功能產生一定影響。
外科修補需要胸部正中的開胸切口,術后殘留手術疤痕,但適合任何類型的患者,是一種“萬能方法”。兩者相比手術費用差別不大。盡早手術治療,一般省級醫院都應該能做。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