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治療
介入治療
一、介入治療的禁忌癥
目前對于約80%的繼發孔中央型房間隔缺損介入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式,而下列情況應屬于介入治療的禁忌證:
(1)原發孔型房間隔缺損及冠狀靜脈竇型房間隔缺損;
(2)合并必須外科手術矯治的其他心臟畸形;
(3)嚴重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向左分流。
房間隔缺損的最佳治療時機是在3~5歲之間進行,而對于成年期發現的房間隔缺損,如果還有治療機會應當立即治療。目前主流的治療方法是Amplatzer雙面傘封堵缺損,另外,還有CardioSeal蚌狀閉合和Sederis雙盤堵閉器等治療器械可以選擇。
二、介入治療的適應癥
按照中國先天性心臟病治療指南,房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的適應證包括:
(1)通常≥3歲,體重≥10kg,ASD≥4mm而≤36mm的二孔型左向右分流ASD;
(2)缺損邊緣至冠狀竇、上下腔靜脈及肺靜脈的距離≥5mm;至房室瓣≥7mm;
(3)房間隔的直徑 < 所選用封堵器左房盤的直徑;
(4)不合并必須經外科手術治療的其他心血管畸形。
三、介入治療的注意事項
兒童房間隔缺損介入治療與成人有較大的區別,在治療中應特別注意:
1.房間隔最大伸展徑 由于兒童期心臟體積明顯小于成人,兒童期發現的患者又多屬于大型缺損,因此術前應當仔細計算心房最大徑與缺損的關系。
2.主動脈側邊緣缺乏 臨床觀察發現,很多兒童期房間隔缺損患者主動脈側邊緣缺乏或短小,這雖然不是介入治療的禁忌證,但常常導致手術失敗或發生并發癥。對于這種情況,最好以主動脈后緣作為封堵器的前方附著點,以減少封堵器異位的可能性。
3.盡量選擇與缺損直徑相同或最接近的封堵器,不宜盲目加大封堵器的型號,以免封堵器過大而影響到其他重要結構的功能,如二尖瓣、腔靜脈等。
外科治療
對于不適宜進行介入治療的房間隔缺損,如下腔型、上腔型和混合型房間隔缺損或直徑超過36mm的缺損應予以外科手術修補。
疾病預后
通過介入或者外科手術治療后,如果患者肺循環阻力在正常或者輕度增高范圍內、不和并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預后良好。介入治療以后4周內可以完全恢復正常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介入治療的患者應當連續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藥物6個月,并且在術后1、3、6月接受專業隨訪。盡早手術治療,一般省級醫院都應該能做。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