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狀肌綜合征是由于坐骨神經在通過坐骨切跡時受到梨狀肌的壓迫所導致的,表現為坐骨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疼痛、麻木、感覺異常以及相應的肌肉無力。癥狀最初多表現為臀部劇烈的疼痛,并放射至下肢及足部?;颊呖芍饾u出現步態改變,從而繼發骶髂背部及髖部的疼痛,使得臨床表現更加復雜。若病癥不予以診治,可出現進行性的臀肌及下肢的運動功能障礙。梨狀肌綜合征的癥狀通常在骶髂、臀部遭受直接創傷后出現,少數可因髖關節和下肢重復性的活動導致,梨狀肌及其下方的坐骨神經反復受壓也可能是病因之一。更為少見的病因包括相應解剖位置隱蔽的腫瘤,若在坐骨神經通過坐骨切跡的位置對其產生了壓迫,則可引起類似于梨狀肌綜合征的癥狀。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疼痛科陳亞軍
體格檢查可發現坐骨切跡處壓痛。梨狀肌下方坐骨神經行徑處可有Tinel征陽性。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提示坐骨神經卡壓可能是由于梨狀肌綜合征引起。觸診梨狀肌可發現肌腹腫脹、硬結并有觸痛。大多數患者腰部和髖部的抬舉及彎曲動作會加重疾病的癥候群。未經治療而持續發展的梨狀肌綜合征可引起受影響的臀肌及下肢肌肉的無力,并最終導致肌肉廢用。
梨狀肌綜合征常被誤診為腰神經根病,或歸因于髖部原發性疾病,髖部x線平片及肌電圖可協助進行鑒別。大多數腰神經根病的患者通常伴有背痛以及相應的反射、運動、感覺功能的改變。而梨狀肌綜合征的患者只有繼發性背痛,并沒有反射功能的改變。其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改變局限于坐骨切跡下方坐骨神經的支配區域。腰神經根病與坐骨神經卡壓可同時存在,稱為“雙重卡壓綜合征”。
肌電圖有助于鑒別梨狀肌綜合征與腰神經根病。建議所有表現為梨狀肌綜合征的患者進行髖部和骨盆的x線平片檢查以排除隱蔽的骨源性病變。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選擇性地進行一些輔助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尿酸、血沉、抗核抗體檢測等。如果懷疑存在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脊椎占位性病變,應行背部MRI檢查。后續所描述的注射技術既是一種治療手段也可協助診斷。
臨床相關解剖
梨狀肌起自骶骨前方,纖維向外出坐骨大孔達臀部,止于股骨大轉子的上端。梨狀肌的主要作用是外旋、外展髖關節。梨狀肌由骶叢神經支配。在股骨內旋時,梨狀肌肌腱及肌腹可壓迫坐骨神經,如果壓迫持續存在,即可導致坐骨神經卡壓。
除了由隱神經支配的小腿和足內側區域,坐骨神經支配下肢遠端的其它部分。作為機體最粗大的神經,坐骨神經起源于L4-L5、S1-S3的神經根。神經根在骶骨前表面的外側融合,向下走行,于梨狀肌下緣經坐骨切跡離開骨盆。閉孔內肌在這個位置位于坐骨神經下方。坐骨神經位于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下行至股后區,在股二頭肌長頭深面繼續下行。在大腿中部,坐骨神經分出支配N繩肌和大收肌的分支。在大多數病人,坐骨神經在N窩上部分分為股神經和腓總神經,也有少數病人這兩支神經走行全稱始終分開。股神經繼續下行支配遠端下肢,腓總神經向外下行走支配膝關節的一部分,其外側皮支則負責小腿上部背面及外側的感覺支配。
操作技術
患者置于Sims體位(半俯臥位),大腿放松。確定患側大轉子及坐骨結節的位置。坐骨神經即位于這兩個骨性標志之間的中線上。確定中點,消毒皮膚。取3.5英寸25G穿刺針從中點處非常緩慢地垂直刺入皮膚,直至引出異感。應事先告知病人可能會有異感出現,并囑咐病人一旦出現異感,病人應該立刻用言語表示回應。通常在進針2.5英寸時出現異感。如果感到針頭碰到了坐骨切跡的骨質,應將穿刺針回抽至皮下,輕度向外向上調整方向,直至引出異感。一旦坐骨神經支配區域出現異感,應將穿刺針回抽1mm,觀察患者以確認并沒有持續的異感存在。如果沒有持續的異感并反復抽吸注射器以確認沒有誤入血管后,緩慢注入8mL 1%不含防腐劑的利多卡因及40mg甲強龍。注射時應注意防止因針尖進入神經干內部而發生的神經內注射。注射完畢后,壓迫穿刺點,減少封閉治療后瘀斑和血腫的形成幾率。
副作用及并發癥
注射技術的主要副作用是封閉后血腫和瘀斑。如前述,封閉治療后應對注射部位進行壓迫,以避免血腫和瘀斑的形成。由于要求引出異感,穿刺針存在損傷坐骨神經的可能,通過緩慢進針、輕度回撤穿刺針以離開神經等手段可避免穿刺針引起的坐骨神經損傷。
臨床精粹
上述的注射技術是一項簡單的操作,但對于遭受梨狀肌綜合征折磨的患者可產生非常好的緩解作用。文獻顯示,坐骨神經相比其它外周神經更容易出現穿刺針導致的創傷,而引起術后持續的感覺異常。這種論斷是真實情況或僅僅是猜測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無論如何,封閉治療前對患者神經狀況的評估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可以避免將本來存在的神經損傷歸咎于后來進行的坐骨神經封閉。這種評估對神經容易受損的患者更有意義,如糖尿病患者。行封閉治療后數日可進行步態訓練和輕度的功能鍛煉。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