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在大量報道陰性艾滋病(簡稱陰滋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治療這類病人,就這一周,我治療的病人中就有4例有恐艾癥狀,其中1例診斷為焦慮癥,另3例診斷艾滋病疑病癥。其中有一例已經做了5次艾滋病抗體檢查,都是陰性的,還堅決要求到6月份時再查一次。曾有一位艾滋病疑病癥患者來看病,在過去2年,他已經做了好多次艾滋病檢查了,也是還要求再檢查,心理評估后,我明確告訴他:“你患的是艾滋病疑病癥,不是真的艾滋病,不需要再做艾滋病的檢查了,檢查多了,反而會影響你疑病癥的治療。”他聽后,很氣憤,說:“就你這些填表檢查,就居然說我沒有艾滋病,我這么多艾滋病的癥狀,難道是假的,你這個精神科醫生,我要投訴你。”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心理科余金龍
按常理說,你告訴他沒艾滋病,他即使不感謝你,也應該高興才對,為什么他反而不高興,反而氣憤呢?這可能與疑病癥的發病機制有關,不只是艾滋病疑病癥,癌癥疑病癥、心臟病疑病癥、前列腺炎疑病癥、精神病疑病癥(懷疑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有嚴重的精神病)等也存在這種現象。
有一位心臟病疑病癥患者,在心內科醫生的多次建議下,在家屬的強烈要求下,最后來我們科診治,我們科的醫生給他詳細檢查后,告訴他不是心臟病,而是疑病癥時,患者突然大怒,將醫生寫的病歷撕爛,還罵了幾句,然后就氣沖沖的走了。這樣的病例,在我們科間不久就會見到。醫生見多了,倒也不會生氣,知道那些行為受其潛意識支配。
有一個重慶男孩,畢業工作幾年后,就生病了,主要是胸悶、呼吸困難等胸科癥狀。于是就辭職了,在全國四處求治,但一直查不出原因,治療也無效。1年前,他來廣州想找我們的老院長鐘南山教授看病,但掛不到號;1年后,他再來,還是掛不到鐘院長的號,另外一個呼吸科教授給他詳細檢查后,認為他呼吸系統沒問題,建議他看我們科。在我們科,他訴述疾病給他帶來的巨大痛苦,本來發展前景很好的事業現在也沒有了。我們科的醫生給他詳細檢查后,告訴他只是疑病癥而已,并告訴他在精神科治療可以較快見效,估計很快就可以去工作。他聽我們科醫生這么說,也是很不高興,沒聽完,也沒開藥沒治療就走了,護士說他在診室外就將病歷撕爛了。
疑病癥患者為什么對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如此反感呢?我上面說了,這可能與疑病癥的發病機制有關。疑病癥的起因通常是內心的沖突和心結,內心沖突會導致不安,即焦慮,焦慮向外投射,形成各種疾病恐懼癥狀,例如,投射到心臟,就有可能形成心臟病疑病癥;投射到胃,就有可能形成胃癌疑病癥;投射到身體免疫系統,就有可能形成艾滋病疑病癥。
疑病癥狀的形成避免了內心沖突的啟動,如果疑病癥將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則意味著患者要重新面對自己內心的沖突,這是患者最不敢面對的,患者寧愿忍受幾十年的疑病焦慮之苦,也不愿面對自己內心的沖突,內心沖突之苦遠甚于疑病癥狀之苦,這可能是患者特反感醫生診治他疑病癥的原因,因為他潛意識可能已經意識到這將導致他面對可怕的內心沖突。
從我治療的患者看,艾滋病疑病癥這類嚴重的疑病癥患者,其內心沖突往往也是很嚴重的,用我曾經治好的患者的話說:“那是我內心深處的‘艾滋病’”。
疑病癥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通過減少焦慮而減輕對疾病的恐懼,心理治療通過識別并解決內心沖突而治療疑病癥。如果只是藥物治療,雖然起效可能較快,但由于內心沖突并未化解,病情容易反復,有時,艾滋病疑病癥好了,沒多久,可能又來一個前列腺癌疑病癥。
患者的內心沖突通常潛藏在潛意識層面,患者是覺察不到的;當焦慮轉化為身體的癥狀時(如各種疼痛不適),焦慮不安情緒也可以因此減輕或消失,這也是疑病癥患者認為自己只是身體疾病,而不是精神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余金龍)
注:以上個人臨床體會,未必正確,僅供參考,若要轉發此文,請注明出處,謝謝!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