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初期的研究進展(3):急性HIV-1感染的臨床表現
急性HIV-1感染的癥狀早在1985年就已作為單核細胞增多癥得以描述。AHI通常與急性的“反轉錄病毒綜合征”有關,通常包括一系列非特異的癥狀和實驗室檢測異常,包括機體對病毒產生的免疫應答以及和HIV嗜神經性的一些表現。從感染到出現癥狀一般需要2-4周,而癥狀本身持續的時間是數天到數周。根據不同的臨床研究,HIV-1感染后,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幾天到幾周,大約50~70%(有的研究認為80-90%)的病例會出現臨床癥狀。不同人感染后出現的癥狀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在HIV-1抗體出現之前,出現的癥狀越多,癥狀越嚴重,持續的時間越長,提示可能是HIV急性期感染的可能性更大,一旦最終確定為HIV-1感染,上述這些特點也往往意味著病情進展更快,發展到艾滋期的時間更短。北京地壇醫院皮膚性病科吳焱
急性HIV-1感染典型的臨床癥狀包括全身癥狀、皮膚粘膜癥狀、胃腸道癥狀及神經系統癥狀。Hecht等的臨床研究[7]顯示,急性HIV-1感染的主要癥狀有(括號內為發生頻率):發熱(80%)、身體不適(68%)、食欲不振(54%)、關節痛(54%)、皮疹(51%)、肌痛(49%)、發熱+皮疹(46%)、咽炎(44%)、口腔潰瘍(37%)、體重下降大于2.5公斤(32%)以及無菌性腦膜炎等。發熱一般在38~40℃,皮疹也較為常見,通常出現在發熱后48~72小時,持續5~8天,上胸部、頸部、面部較常累及,皮疹多為局限的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常無癢感。此外,疼痛性的皮膚粘膜、陰道、肛門潰瘍是較為獨特的皮疹表現之一。
在所有的癥狀中診斷急性HIV-1感染敏感性最強的癥狀是發熱和身體不適感,特異性最強的指標是體重下降(86%)和口腔潰瘍(85%)。在Hecht的研究中,發熱和皮疹,尤其是兩者同時出現,伴隨口腔潰瘍和咽炎,是最有價值的判斷治指標,而Daar等的另外一個研究表明,發熱,皮疹、肌痛、關節痛和盜汗是急性感染最重要的預測指標。
急性HIV-1感染的神經系統癥狀,除可出現急性HIV腦膜炎臨床表現外,個別患者還可表現為格林-巴利綜合征、脊髓病、末梢神經病等。其他罕見發生的可以有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急性感染癥狀可以導致死亡。不過對于絕大多數感染者來說,急性感染期所出現的臨床癥狀多為輕微和自限性的,經過對癥處理甚至未經治療,2至4周后可以恢復正常,有些AHI也甚至可以無癥狀。
本文歡迎引用,但請注明出處或原文鏈接。謝謝!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