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蟲,即半翅目,異翅亞目,蝽科的瓜黑蝽。是一種會飛的青黑色昆蟲,指甲般大小,狀如水龜。春夏季節,爬在農作物的莖葉上吸食漿液,不留心碰上它,便放出一種奇臭難聞的氣體,使人避而遠之,因而落個“臭板蟲”,“屁巴蟲”或“打屁蟲”的臭名。屁巴蟲含有九香蟲油,一經炒熟之后,即是一種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藥用美食,因此,它又贏得了“九香蟲”的美稱。
來源
《本草綱目》:九香蟲,產于貴州永寧衛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至驚蟄后即飛出,不可用矣。《中藥大辭典》載:九香蟲對于神經性胃病,精神憂郁而致的心口痛,脾腎陽虛的腰膝酸軟乏力、陽萎、遺尿等癥有顯著療效。所以李時珍說它:咸溫無毒,理氣止痛,溫中壯陽,“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外形特征
九香蟲全體橢圓形,長1.7~2.2厘米,寬1~1.2厘米,體一般紫黑色,帶銅
色光澤,頭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較黑。頭小,略呈三角形;復眼突出,呈卵圓形,位于近基部兩側;單眼1對,橙黃色;喙較短,觸角6節,第1節較粗,圓筒形,其余4節較細長而扁,第2節長于第3節。前胸背板前狹后闊,前緣凹進,后緣略拱出,中部橫直,側角顯著;表面密布細刻點,并雜有黑皺紋,前方兩側各有1相當大的眉形區,色澤幽暗,僅中部具刻點。小盾片大。翅2對,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為膜質,縱脈很密。足3對,后足最長,跗節3節。腹面密布細刻及皺紋,后胸腹板近前緣區有2個臭孔,位于后足基前外側,能由此放出臭氣。雄蟲第9節為生殖節,其端緣弧形,中央尤為弓凸。
生活習性
九香蟲成蟲有翅能飛,其寄主植物主要是葫蘆科植物,如各種瓜類的南瓜、冬瓜、西瓜、絲瓜、水瓜等。剛孵出的若蟲(幼蟲)多在寄主植物蔓裂處和葉芽和葉柄上,棲息于卷褶的黃色枯葉內。九香蟲以寄主植物的汁液為食物,以成蟲蟄伏在土石塊下、石縫中、瓜棚或墻縫中穴內越冬。
生長繁殖
從自然界采集可在成蟲羽化后,
于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到寄主植物上采集成蟲,也可在冬春時期,尋找成蟲越冬地點,進行捕捉、不同地區成蟲羽化時間以及進入越冬和越冬結束時間,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進行采集和捕捉。
九香蟲養殖可在室內進行,也可在室外或田間進行。飼養前應做好養蟲的準備工作:養蟲籠一般用木框和窗紗制成,規格大小可根據需要制做,一般為立體型。田間大養蟲籠,底部開口,可以將在地面栽種的寄主植物(瓜類)罩在籠內,前面開門,人可進入操作、檢查,籠的四面均為窗紗,籠的頂部也應裝窗紗。然后將要飼養的蟲源放人籠內,使其在籠內取食、生長發育。
另一種小型紗籠,可放人花盆栽種的寄主植物供蟲取食,前面只要開個小門即可,可從門伸進手進行操作。這種小型養蟲籠可以放在田間或室外,也可放在室內飼養。寄宅植物的種植時間,可根據當地種植時間靈活掌握,可在田園地直播或播在花盆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