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會遺傳嗎?可以預防自己的孩子也患焦慮癥嗎?這個是大家很關心、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專家講解,焦慮癥常有家族聚集現象,一家有2人或多人患焦慮癥在我們臨床上經常見到。
有一個家庭,母親患焦慮癥,以身體的癥狀為突出表現,她兒子患焦慮癥和賭癮(注:有部分焦慮癥患者特別易上各種癮,如網癮、酒癮等),她女兒患單純的焦慮癥;她女兒的女兒也患焦慮癥,有雙相傾向,抗抑郁藥量大時可誘發躁狂癥狀,但減藥就好轉。
正是由于這種疾病的家庭聚集現象,很多焦慮癥患者擔心會將自己的病遺傳給下一代。但實際上,據我觀察,焦慮癥的代際傳遞現象,主要不是因為先天遺傳,而是由于后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小時候的家庭成長環境。
不僅是焦慮癥(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發作),其它焦慮性質的疾病亦如此,包括強迫癥、疑病癥、癔癥、惡劣心境障礙、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化障礙、社交恐懼癥、學校恐懼癥、神經衰弱等。這里有交叉現象,例如,母親患焦慮癥,兒子可能患學校恐懼癥或強迫癥等。
既然焦慮癥主要是通過外在的環境因素(簡稱外因)而致病,那就意味著同樣可以依靠外力因素而治病,也就是在焦慮癥的治療中,家庭治療、心理治療、患者本人積極的自我調整及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等就很重要。
在臨床上,孩子因為焦慮癥或焦慮相關疾病來看病,如果我發現父母也存在焦慮的話,我通常都會建議父母也接受抗焦慮治療,很多父母也愿意這樣做,這對孩子的治療常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父母的焦慮在孩子還沒生病之前,或者是孩子還沒出生之前就得到系統治療,那理論上就更好,從根上阻斷焦慮的代際傳遞。
所以,如果父母不想自己的焦慮癥或其它焦慮性質的疾病傳遞給下一代,那父母自己盡早接受系統的抗焦慮治療就很關鍵。大多數精神疾病的遺傳度都比較高,到目前為止醫學上還沒有好的方法可預防精神疾病的遺傳,因為當今常用的治療技術可能還改變不了遺傳基因。所以,這種代際傳遞的可阻斷性是焦慮性質疾病的一個相對優勢,但可惜的是長期被忽視。
普遍認為焦慮在家庭內具有代際傳遞性,但我們對其潛在的傳遞機制和過程卻不甚了解。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對瑞士的雙胞胎及后代大樣本量研究數據再分析發現:環境因素比基因更易解釋焦慮的“遺傳性”。《美國精神病學雜志》評論此項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人員對瑞士雙胞胎及后代研究中的385對同卵及486對異卵、同性別雙胞胎家庭的焦慮及神經質數據進行評估(男性雙胞胎家庭占37%);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構成父母焦慮與子代焦慮間聯系的的遺傳及環境因素進行量化分析。
研究者稱:“對焦慮及神經質來說,顯著的直接環境因素可使焦慮從父母傳遞給青少年后代,該模型為此提供證據支持。相反,因遺傳傳遞的證據并不明顯。”
◆研究發現獨立于遺傳因素,父母焦慮與后代焦慮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直接影響。
◆缺乏遺傳傳遞證據或反映出青春期和成年期中的焦慮特征存在不同的遺傳效應。
◆直接受環境影響而傳遞符合當前的焦慮發展理論,表明兒童及青少年通過多種途徑從父母處習得焦慮行為,如模仿等。
《美國精神病學雜志》評論認為:“該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首次明確焦慮癥狀從父母到子代的早期傳遞并不是由于其共同的遺傳物質,而是由于焦慮父母撫養后代的方式。我們或可通過為患焦慮障礙的父母提供教育或咨詢以降低其自身焦慮對后代發育的影響。”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