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頭痛患者和殺醫事件均來自于三國時期的曹操。史學家和中、西醫學家依然在爭論曹操頭痛的真實原因。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曹操的頭痛是腦瘤所致,因為華佗打算用“利斧”和“麻沸湯”給他做開顱取瘤術,這使得本來就生性多疑的曹操以為華佗是在為關羽報仇,才痛下殺手。暫且不考慮當時的醫療條件和水平,即使是現代,也有相當多的患者對手術的必要性和效果持懷疑態度。有人從曹操的職業、性格和屢次發作時所表現的癥狀學分析,曹操的頭痛系偏頭痛(中醫稱之為頭風或首風)的概率更大。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康復科徐武華
偏頭痛屬于原發性頭痛的范疇,也是大家最為熟悉,最容易誤診、漏診或和過度診斷的頭痛類型。偏頭痛大致可分為兩大亞型:無先兆型和有先兆型。根據先兆的癥狀特點,后者還可細分為典型先兆偏頭痛、典型先兆伴頭痛、不典型先兆伴頭痛、腦干先兆偏頭痛、偏癱型偏頭痛、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若干類型、散發性偏癱性偏頭痛和視網膜性偏頭痛等亞型。
2014年《國際頭痛協會頭痛分類第三版》(ICHD-III beta)依然采用分級制,最多是5級,但除了頭痛專科或者出于科研目的,一般臨床醫生能夠診斷到1-2級已經足夠了。以偏頭痛的診斷為例,首先需要確定是否為原發性(一級),然后才確定它是否屬于偏頭痛(二級),同時根據頭痛發作前是否存在先兆癥狀分成有先兆型還是無先兆型(三級),如果還能根據先兆癥狀的具體表現進一步細分下去(四級),則更有助于對癥下藥和預后判斷。
由于頭痛癥狀純屬個人體驗,個體差異極大,且部分體驗難以用文字和語言描述,因此客觀而詳盡的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顯得尤為重要。病史采集時應盡可能避免誘導和誤導患者,尤其是在問診時應鼓勵患者講完自己的故事,記錄時應盡可能避免使用術語或行話,必要時可采用患者的原話,力戒含糊籠統和武斷臆測,并杜絕重大遺漏。為此,病史采集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發生的部位、疼痛的性質(如無法用教科書中采用的描述性詞匯形容,可記錄患者在形容自己頭痛時的原話)、頻率、程度(建議直接使用患者的原話,如痛得想撞墻,用力敲腦殼等)、發生的時間(盡可能精確到小時,甚至分鐘)、持續時間、先驅或伴隨癥狀、加重或減輕的誘因、與月經的關系(如為女性)、既往藥物治療情況和反應、家族史等。全面細致的體格檢對于將患者的頭痛快速分類極為重要,應該涵蓋所有的內科系統、五官系統和神經系統。在筆者多年的從醫經歷中,曾多次遇到因劇烈頭痛而住院的青光眼患者,由于筆者的詳細問診,并采用最簡易的徒手眼壓測定法(即同時用手指指腹輕觸患者的鼻尖和眼球)發現患者的眼球明顯變硬(正常情況下,兩指指腹的觸感都應相對柔軟),從而使患者避免了因為醫療程序的拖延而失明。
偏頭痛或許是頭痛疾病譜群中相對容易診斷到三、四級水平的二級亞型。但正因為它常見,才容易被誤診。許多年輕醫生一聽到患者的癥狀描述中提到了頭痛是發生在一側的,就立即診斷為偏頭痛,另外一些醫生則聽到患者的頭痛并不都是發生在一側的,就不敢下偏頭痛的診斷。如何才能做到既不誤診又不漏診,首先需要臨床醫生對偏頭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偏頭痛不等于單側頭痛,有一部分偏頭痛患者也可以是雙側頭痛,或者并非每次都是一側頭痛;典型的偏頭痛常具有以下特點:
①頭痛發作可持續4-72小時;
②疼痛程度為中-重度;
③疼痛性質為搏動性;
④可能伴隨惡心、嘔吐、怕光、怕聲等癥狀;
⑤休息后頭痛會減輕。
其次,還需要緊扣ICHD-3beta診斷標準(見下圖)。由于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性疾病,癥狀復雜多樣且個體差異較大,除非患者癥狀確實非常典型,可以首診就能確診,如需動態觀察才能確診的患者可根據與診斷標準吻合程度的強弱先診斷為很可能或可能的偏頭痛。
雖然人類第一次可以明確的偏頭痛記載出現在公元前,但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醫生們能為患者提供的最佳治療建議也只是囑咐患者呆在一個黑屋子里休息或睡眠。這種小漁船躲避海上風暴式的被動防御策略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尤其是近二十年,隨著環氧化酶-2抑制劑、高選擇性的鈣離子拮抗劑和五羥色胺(5-HT)受體激動劑的不斷推陳出新才有所改觀。
目前在偏頭痛的治療層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對癥治療及預防性治療。前者主要是消除、抑制或減輕疼痛及伴隨癥狀,后者則用來減少發作的頻度及嚴重程度。但究竟是單用對癥治療還是兩者同時聯合,要具體病例具體分析。一般說來,如果頭痛發作不頻繁(有專家推薦一周發作Q2次),疼痛程度輕,持續時間短,可單純選用對癥治療。如果發作頻密(每周發作超過2次),癥狀嚴重,持續時間又較長,對患者的工作、學習、生活影響較大的,則應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同時給予適當的預防性治療。總之,必須兼顧頭痛對患者的影響,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的影響,同時還要參考患者個人的意見。
不論是對癥治療還是預防性治療,均應包括藥物干預及非藥物干預兩個方面。
在非藥物干預方面,應積極鼓勵患者自救,可囑咐患者詳細記錄每一次頭痛發生的時間、前軀癥狀、發作次數、持續時間以及伴隨癥狀,自行總結頭痛發作的規律,分析可能誘發、加重或緩解因素,并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治療性的嘗試。如避免某些可能是誘因的食物或不良的生活習慣,積極嘗試可能會減少或減輕頭痛癥狀的行為。
在藥物干預層面,目前的對癥治療性藥物仍然是非特異性的,包括簡單的止痛藥,非甾體類藥物及麻醉藥。對于輕、中度的頭痛患者,前兩種藥物大都能起到有效緩解頭痛發作的作用,但必須盡可能選擇副作用小的藥物,而麻醉藥應嚴格限制在頭痛程度非常嚴重且其他嘗試均宣告無效的患者,并盡可能短期使用。高選擇性的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平和氟桂嗪等)和特異性的5-HT受體拮抗劑既可以當做對癥治療性藥物,還兼有預防發作和/或減輕頭痛相關情感性障礙等作用,而且由于禁忌癥和副作用相對較少,目前已經成為偏頭痛的臨床主打藥物,其他可能有效的藥物還包括β受體阻滯劑、組胺受體拮抗劑等。
應該注意的是,鑒于目前對偏頭痛的發病機制還不甚明了,一些患者的頭痛淇贍芡時涉及到多種機制,因此,綜合的藥物治療方案是一個較為安全、有效、經濟、合理的選擇。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