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昏(迷糊)的原因及治療方法大豐市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任世銀
江蘇省大豐市人民醫院
主任醫師 任世銀
“頭昏”是民間的一種俗稱,在醫學癥狀學、鑒別診斷學中均無此名詞。頭昏既無客觀指標,也無明確的主觀描述,根據多數人的體驗,頭昏是大腦功能障礙,它表現為意識清醒、感知模糊、思維不清、效率低下、但無視物旋轉,可明顯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一種病態表現。北方人常稱此感覺為“迷糊”。此癥不同于醫學上的“頭暈”。
“頭昏”的本質是大腦皮層細胞功能輕度障礙(興奮與抑制不協調);而“頭暈”是腦低級中樞平衡功能障礙,主要表現是視物旋轉,惡心嘔吐等。“頭昏”嚴重時也可有“頭暈”的表現。
常見原因
一、 腦神經元供能不足
(一) 缺氧:
1、 環境性缺氧:高原缺氧,雷雨前氧分壓下降,密閉空間缺氧等;
2、 呼吸性缺氧:氣管受阻、氣管炎、肺炎,肺氣腫等使呼吸道氣體流通和肺氣體交換功能障礙,致血中氧含量(血氧分壓)下降等;
3、 循環性缺氧:因心功能不全和/或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血中氧含量(血氧分壓)下降(腦供血仍正常),致腦部缺氧;
4、 血液性缺氧:因貧血(血紅蛋白量減少),血紅蛋白病,失血致血量減少等導致腦部氧量減少。
(二) 氧化底物不足(供能物――葡萄糖):
1、 饑餓、營養不良:
2、 代謝障礙:糖尿病(低血糖時),肝功能障礙(糖元轉換障礙)
(三) 混合性(缺氧、氧化底物不足)――供血障礙(腦供血不足):
1、血壓異常:高血壓使血管收縮導腦供血減少;低血壓使血壓不到腦部而導腦供血減少。
2、血管不暢通:
(1)血管狹窄、堵塞。常見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血栓形成、血管先天性畸形,影響腦供血。此點是引起頭昏的最常見原因,如常見的腔梗,腦梗等。
(2)血管受壓:頸椎病壓迫椎動脈,影響腦供血;
3、血液流動性差:血液粘稠(高凝血癥、高血脂、缺水),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二、 腦神經元興奮與抑制不協調
1、腦神經衰弱癥;
2、嚴重失眠:腦細胞抑制/興奮失調;
3、多夢:大腦皮層得不到充分休息;
4、精神疲勞:
治療原則――祛除病因,消除原發病
1、缺氧型:避離缺氧環境,針對呼吸、循環、血液的疾病特點進行治療;
2、氧化底物不足型:滿足必須營養,治療糖尿病、肝病等;
3、注意勞逸結合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即時治療失眠、多夢、腦神經衰弱等病癥;
4、穩定血壓:高血壓要即時持久治療,低血壓運用補氣健脾中藥治療,常可取得較好療效;
5、 血管不暢通:是目前(尤其老年人)引起頭昏的主要原因,其中多為斑塊、血栓、血液粘稠共同作用之結果,運用中醫中藥轉化斑塊、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在多數病人(尤其是長期頑固性頭昏患者)中可獲得可喜療效,這是我在運用《強力祛瘀通血方》治療心腦血管病的深切體會。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