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 前沿 2008年3月17日
頸椎病的手術治療在我國已開展多年,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然而,這里的頸椎病主要是指臨床上稱為脊髓型和神經根型的頸椎病,而臨床上還有一類常見的頸椎病即交感型頸椎病,由于其癥狀的復雜和療效的不確定性,還不為人們熟識,因此一直以來,交感型頸椎病的患者大都采用保守治療,臨床療效也不甚滿意,而手術治療更是在國內外鮮有開展。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劉洪
壓迫交感神經的頸椎病
所謂交感型頸椎病是指患者表現為交感神經癥候群,癥狀復雜多樣,常常表現為頭暈、頭皮發麻、枕部疼痛、頸后部不適,同時常伴有陣發性心悸、胸悶憋氣,有些患者出現眼花、視物模糊、胃部不適,甚至惡心嘔吐、頑固性打嗝,還有些患者表現為耳鳴以及陣發性血壓升高,因此,交感型頸椎病極易誤診為冠心病等心臟病、腦梗塞等神經內科疾患、玻璃體混濁等眼科疾患以及美尼爾等耳鼻喉科疾患、胃腸功能紊亂等外科疾患,很多患者奔走于各科之間,最終難以得到正確的診斷,更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療,嚴重者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嚴重的影響,不僅患者本人感到非常的痛苦,還給家人和社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
我們經過總結多年的臨床觀察和研究,提出如下觀點:頸椎的脊髓不僅包括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也同時包含交感神經,因此,如果頸椎脊髓受壓,那么,患者可表現為感覺和運動的障礙,當然也可表現為交感神經癥候群。如果手術解除脊髓的壓迫,癥狀很有可能好轉。
手術治療效果明確
盡管交感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從2000年至今,我們已成功手術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患者30余例,所有患者術前頭暈和心慌等癥狀都有不同程度的緩解,有些患者癥狀完全消失。
手術采用頸叢區域麻醉,經前路行小切口從肌間隙進入,刮除突出的椎間盤及椎體后緣增生的骨贅和后縱韌帶,進行脊髓減壓,然后在相應的椎間隙植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椎間融合器進行固定和融合,這種椎間融合器可以永久放在人體中,不發生排異反應,不需要二次手術取出,也不影響術后做MRI。2~3cm的手術切口可以被頸前皮膚橫紋所掩蓋,不影響外觀。手術時間一般40~90分鐘,出血量不超過50ml,手術當天患者即可下地行走,大部分患者癥狀即刻改善80%,頭痛、胸悶、胸疼、頭皮發麻以及肢體麻木等癥狀完全消失,頭暈心慌等癥狀明顯減輕,3天后患者可康復出院,一個月可恢復正常工作。
探索之中的診斷流程
截至目前,臨床上還沒有診斷和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明確的為大家所公認的方法,國內外很多學者和脊柱外科醫生也在潛心的研究和探索之中。
我們經過臨床總結后制訂的臨床診斷步驟是這樣的:首先了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如果病人表現為上述交感神經癥候群的癥狀或其中部分癥狀,如果同時伴有頸部不適或疼痛、僵硬等癥狀,就高度懷疑為交感型頸椎病。接下來給患者行頸椎正位和側位X光片以及頸椎核磁共振(MRI)檢查,如果發現脊髓存在明顯的壓迫,并且大多壓迫來自于前方的椎間盤或椎體后緣的骨刺以及骨化的后縱韌帶,如果同時伴有四肢的疼痛、麻木無力、行走不穩等癥狀,診斷就基本明確了。當然,有時診斷不明確時,還需要除外神經科、心內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相關科室的疾患。如果伴有四肢麻木無力、行走不穩等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就應該盡早采用手術治療。如果不伴有脊髓型頸椎病的癥狀和體征,首先采用保守治療,包括休息、改善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理療、堅持做頸椎操以及針對改善相應癥狀的藥物等,如果嚴格的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即可采用手術治療。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