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趙本山的春晚似乎有些遺憾,但趙本山的電視劇在電視臺的熱播也使人對這位小品王不能忘懷,他主演的《劉老根》我看了多遍,其中有一個情節使我聯想到精神病的問題:農民企業家劉老根的錢被騙走后,山莊被查封,劉老根由于急火攻心,發了瘋,每天用一把大剪子在身邊剪來剪去。還有電視劇《馬大帥》中,被騙走了錢的范德彪每天都神叨叨的,瘋瘋癲癲,腦子不清楚。劉老根和范德彪的精神異常都是“錢被騙了”這精神刺激造成的。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劉華
在不良的生活事件刺激下,人會出現精神失常,輕則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不安、茫然發呆、失眠、全身不適;重則出現興奮沖動、胡言亂語,甚至產生幻覺、傷人毀物等。所以,很多人會有這種認識--精神刺激直接導致了精神病的發生。其實,精神刺激與精神病的關系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精神異常是精神刺激直接造成的,以失戀為例,對于失戀者產生的一般心理問題,甚至是嚴重的心因性反應等,失戀這一精神刺激是直接病因,沒有精神刺激就不會發生這些精神障礙,而且精神刺激一旦消除,精神癥狀就會好轉,很快痊愈。另一種精神異常則是與精神刺激關系不大,精神刺激只是其發病的誘因之一。例如,一男青年近來無故出現孤僻少語、發呆、對身邊的人漠不關心、不能堅持工作,女友失望之余離他而去,不久男青年出現明顯的精神失常,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家人認為是失戀導致了精神玻其實,男青年之前出現的無原因的異常情況,已經是精神障礙的早期表現,可以說是得病在前、失戀在后,失戀并不是得病的直接原因,它只能作為發病的誘因。也就是說,沒有精神刺激,遲早也會發病,發病之后,即使精神刺激消除了,精神病也不會好轉,精神病的痊愈與精神刺激毫無關系。
因精神刺激而誘發的精神異常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
(一)反應性意識模糊。在突然而強烈的精神因素作用下立即發病,幾分鐘至幾小時即可達高峰,持續時間短。其主要臨床表現是對周圍事物感知不清晰。嚴重者對周圍事物和刺激無反應,表情呆板,不語不動,這稱為反應性木僵。有些患者則處于意識朦朧狀態,即患者的意識處于一種特定的情感體驗之中,并把周圍的情景感知為與精神因素有關的人物或環境,甚至出現與精神因素有關 的幻覺。患者表情驚恐或緊張,言語不連貫,動作也缺乏目的性,有的患者可出現沖動行為,甚至出現無目的的奔跑或出走。有些患者的意識障礙較輕,而精神運動性興奮則非常明顯,這稱為反應性興奮。表現為情緒激動、言語增多、多訴說與精神因素有關的事件或本人的經驗,因而講話內容易被人理解,且常常帶有夸大的色彩。有些患者可先表現為一過性木僵,然后轉入興奮狀態。上述幾類表現也稱為急性反應性精神病。急性反應性精神病患者多伴有植物神經癥狀,如面色潮紅或蒼白、瞳孔散大、出汗及心跳和呼吸加快等。這是精神刺激引起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和一系列生理應激反應的表現。
(二)反應性抑郁。在引起悲傷或持久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現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或者感到懊惱和悔恨。對生活失去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患者可有明顯的入睡困難或惡夢頻繁,也可出現早醒。多數患者同時有食欲下降,疲乏無力,有的可出現疑病觀念。注意力不集中也很常見,因而做事顯得漫不經心。患者在面臨選擇時常感到猶豫不決。嚴重時可出現消極觀念和自殺行為。有些患者感到腦子遲鈍或思維不如以前靈活;但動作遲緩不明顯,而且與外界接觸良好,常主動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憂傷。患者的言語,情感和行為易被他人理解。在親人死亡之后發生的抑郁,也稱為居喪反應。一般來說,居喪反應持續的時間不會超過兩周。
(三)反應性偏執狀態。在持久的精神因素作用下,患者變得敏感多疑,特別注意觀察周圍人的言行,常將同事或鄰居的說話認為是在議論他的某些不光彩的經歷。甚至認為人們在指桑罵槐地責罵他、諷刺他、逐漸認為有人監視他、跟蹤他和迫害他,最后發展為較牢固的被害妄想。被害妄想的結構有系統化的傾向,內容不泛化、多與精神因素有關,并且伴有生動的情感體驗。患者的行為不怪異,常主動向人傾訴或向人求援。有些患者還可出現錯覺或幻覺,尤以幻聽多見,內容反映病人的期望或擔憂。
到目前為止,精神疾病的確切病因還正在探討中,還未得出最終一致的結論。但總體上與以下因素有明顯相關性:
(一)遺傳因素:精神疾病與家族遺傳有明顯相關性。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家系,下代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家系。其中又以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疾病表現最為突出。但這并不是說,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下代就一定會患精神病,只能說明其患病率高于正常家系而已。
(二)理化、生物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別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中毒、外傷、高溫、缺氧、放射線損傷、營養缺乏、代謝障礙等均可直接或間接影大腦的正常功能,引起精神疾病。
(三)素質因素:主要指個體的心理素質而言。患者個體的性格、處世方式等心理因素與精神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患者性格內向,自我封閉、不善于交流;遇事缺乏對策,優柔寡斷,長期思想壓力過大;生性敏感多疑、情感脆弱,長期人際關系緊張;期望值過高,所欲不遂,嫉火難耐等都是易致精神疾病發生的常見不良心理素質。
(四)心理社會因素:人們面臨洪水地震、毒蛇猛獸、戰爭綁架、沉船空難等危及個人生死安危的嚴重威脅時都會產生強烈的精神震蕩,出現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變化,嚴重者可直接引發精神障礙。親人突亡,生死離別,重傷致殘,事業破滅,巨大的屈辱以及長期的心理危機等也是直接導致或誘發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家庭關系緊張、社會歧視嚴重、家庭及社會成員關心不夠等則是精神疾病反復發作的主要誘發因素。
精神刺激可以引發精神異常,但精神異常并不僅僅與精神刺激有關,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俗語說“心病還需心藥醫”,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對于輕微精神障礙,針對心因的心理干預、改善情緒及調整人際關系都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時可以適當應用藥物治療;對于重性精神障礙,一定要及時就醫,給予診斷和治療,藥物治療是必需的,也是首要的,切不可盲目相信“心藥”,導致貽誤治療的時機,影響預后。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