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感病毒有A、B、C三種,A型病毒能引起較大的流行,幾乎每10年就發生一次世界性的廣泛流行。多經呼吸道空氣飛沫傳播,病毒變異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復發病。潛伏期為1-3天。
典型癥狀常有畏寒、寒戰、高熱、急驟起病,兼有全身酸痛,頭痛、乏力,熱程3-5天。血象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多見于冬、春季。南京市第二醫院老年病科滕長青
2、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病毒(EHFV)不耐熱、不耐酸,37℃以上和PH值5.0以下易滅活。我國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29個省、市和自治區均有報道。鼠為主要傳染源,以男性青壯年農民和工人發病較多,有季節性,5-7月及11月-次年1月為流行高峰。我國為重疫區。
流行性出血熱為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以發熱、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
3、急性病毒性肝炎
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傳染病。主要通過糞-口、血液或體液傳播。病人以畏寒、發熱起病。發熱一般不高,多呈弛張型。有些病人有類似的流感癥狀,應及時作血清轉氨酶測定協助診斷。
4、成人輪狀病毒(RV)感染
引起人類感染的RV稱人輪狀病毒,是非細菌性腹瀉的病原體之一。主要通過糞-口傳播。水污染可造成成人腹瀉輪狀病毒感染的爆發流行。感染后可獲得較穩固的免疫力。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僅見于我國大陸。
起病急,主要癥狀有腹瀉,黃色水樣便,無粘液和膿血,可出現低熱。大便一般每日5-9次或10余次、20次不等。病程可長達1-2周。
5、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SARS為一種傳染性強的呼吸道疾病,當前在國內部分地區有病例發生及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它是一種冠狀病毒亞型變種引起的。它可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接觸病人分泌物傳播,做好醫院感染控制工作,對保護醫務人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早期表現為起病急,以發熱為首發癥狀,體溫一般>38℃,可有腹瀉、干咳、少痰,偶有血絲痰等。隨著病變的發展可有胸悶,嚴重者出現呼吸加速、氣促或明顯呼吸窘迫。X線胸片呈不同程度的片狀、斑片狀浸潤陰影或呈網狀改變等,血象白細胞正常或進行性降低,CD4淋巴細胞降低,部分病人血小板減少。
6、病毒性心肌炎
各種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腸道病毒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其中柯薩奇、埃可(ECHO)、脊髓灰質炎病毒為致心肌炎的主要病毒;粘病毒如流感、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也不少見;腺病毒也時有引起心肌炎。此外,麻疹、腮腺炎、乙型腦炎、肝炎、巨細胞病毒等也可引起心肌炎。臨床上絕大多數病毒性心肌炎由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引起。柯薩奇病毒的B組為人體心肌炎的首位病原體,按其分型以2、4兩組最多見,5、3、1型次之;A組的1、4、9、16、23各型易侵犯嬰兒,偶爾侵入成人心肌。
病毒性心肌炎的診斷必須建立在有心肌炎的證據和病毒感染的證據基礎上。胸悶、心悸常可提示心臟波及,心臟擴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為心臟明顯受損的表現,心電圖上ST-T改變與異位心律或傳導障礙反映心肌病變的存在。病毒感染的證據有以下各點:①有發熱、腹瀉或流感癥狀,發生后不久出現心臟癥狀或心電圖變化。②血清病毒中和抗體測定陽性結果,由于柯薩奇B病毒最為常見,通常檢測此組病毒的中和抗體,在起病早期和2~4周各取血標本一次,如二次抗體效價示4倍上升或其中一次≥1∶640,可作為近期感染該病毒的依據。③咽、肛拭病毒分離,如陽性有輔助意義,有些正常人也可陽性,其意義須與陽性中和抗體測定結果相結合。④用聚合酶鏈反應法從糞便、血清或心肌組織中檢出病毒RNA。⑤心肌活檢:從取得的活組織作病毒檢測,病毒學檢查對心肌炎的診斷有幫助。
心肌炎是反映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性病變。心肌炎常為各種全身性疾病的一部份。輕度心肌炎的臨床表現較少,診斷較難,故病理診斷遠比臨床發病率為高。近年來,由于對心肌炎的病原學進一步了解和診斷方法的改進,心肌炎已成為常見的心臟病之一,日益受到重視。
7、病毒性腦炎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多發于6個月至5歲小兒。開始表現有發熱、流淚、流鼻涕、雙眼發紅、怕光。檢查可在小兒口腔兩側頰粘膜上發現白色小點,周圍發紅,此稱為麻疹粘膜斑。發熱第3~4天,小兒出現紅色皮疹,開始出現在耳后、面部,逐漸向全身發展,此時體溫較前更高,還可能有嘔吐、腹瀉、咳嗽等表現。出疹3~5天后,全身皮疹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體溫下降,病情好轉。患麻疹時可合并有肺炎、喉炎、腦炎,還可引起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8、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種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氣管肺炎 多發生于冬春季節。臨床表現一般較輕。主要癥狀為發熱、干咳 呼吸困難、紫紺和食欲減退 肺部體征較少,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增高。胸部X線檢查有斑片狀炎癥陰影 一般病程約1-2周,應加強預防。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