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疼”,是大家熟知的心臟病發作癥狀,然而,近日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每年至少有20萬人在心臟病發作時沒感覺疼痛。
通常,醫生通過檢查心電圖是否有ST-T段改變及新出現的Q波,以及血液中心肌酶(心肌損傷的標記物)的變化,來判斷病人最近是否有過心肌缺血發作或心肌梗死。但在無癥狀的心臟病發作的患者中,4/5的人心電圖不出現Q波。研究顯示,非Q波的無癥狀性心臟病發作,死亡風險升高11倍,因心臟原因死亡的風險升高17倍。更糟糕的是,美國研究人員說,無癥狀性心臟事件發作可能比預想的更常見、更致命。
“因為心臟病導致死亡的患者,一部分是因為無痛性心梗。”專家說,有四類人容易發生無痛性心梗,一是糖尿病患者,其疼痛感覺神經受損,痛感消失;二是老年患者,對痛覺不敏感,對疼痛反應遲鈍;三是慢性血管閉塞的患者,心肌對缺血有一定代償能力,發生血管閉塞時疼痛感覺可能不明顯;四是一些女性患者,雖有胸痛,但被誤認為是其他疾病,所以沒跟醫生講,這是一種假性“無癥狀”。
專家呼吁,首先,心臟病高危人群要積極控制各種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控制,運動鍛煉,戒煙,盡量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作的可能。其次,沒有明顯疼痛癥狀的心絞痛或心梗發作,容易被忽略、誤診,進而產生嚴重后果,因此高危人群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應該注意檢查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盡早防治或避免無癥狀性心臟病的發生。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