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芬副主任醫師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疾病診治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是各類乳腺疾病的診治及乳腺整形手術,每周一上午門診,不少患者為了掛她的號子,常常凌晨三四點就來醫院排隊了。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乳腺疾病診治中心傅佩芬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能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也是提高乳腺癌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但在門診中,傅醫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她說:“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起乳腺癌,這本來是好事,但由于信息不對等,導致不少人‘談癌色變’,一發現乳房脹痛、摸到乳房腫塊、有小葉增生,整個人的神經就繃緊了,不斷地把癥狀無限擴大,到處反復求醫,自己嚇自己,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
門診中40%-50%的人只是小葉增生
自從體檢報告出來后,28歲的小陳就沒睡過一天好覺,只因體檢小結中的一句話――左側乳腺增生,建議乳腺專科復查。看到這個診斷,她當場就愣住了。因為前不久,她的一個熟人就是因為乳腺癌去世,才四十多歲,熟人是自檢的時候發現的,結果到醫院一查就已經是晚期了。
小陳開始頻繁跑醫院,中西醫換著看,乳腺B超做了一次又一次。每次結果顯示都是好的,接診的醫生也都告訴她,乳腺小葉增生不用怕,偶爾的乳房脹痛也是正常現象,但她還是不放心,生怕自己“中招”。
傅佩芬醫師說,她的門診病人中,除了來復診的,大部分都是因懷疑自己患乳腺癌來就診的,其中40%-50%的患者都和小陳一樣只是小葉增生而已。她們有幾個共同特點,年齡以20歲-40歲為主;有文化,但缺少醫學專業知識;常見的癥狀有:乳房的周期性脹痛,以月經前期比較明顯,部分人還可能伴有乳頭溢液或摸到腫塊。
傅佩芬醫師說,如果只是小葉增生,是不需要治療的,可以通過生活習慣、心理調節來改善,絕大多數患者的癥狀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自行消失。
小葉增生是乳腺的生理性變化
變成乳腺癌的幾率很小很小
傅佩芬醫師說,小葉增生是女性常見的乳房癥狀,好發于生育期的女性。從嚴格意義上說,它并不是乳腺疾病,是正常乳腺小葉生理性增生與復舊不全、乳腺正常結構出現紊亂的一種乳腺生理性的變化。
女性在絕經以前,乳腺在每個月受到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后,會出現周期性的腫脹、疼痛等不適感,這也是為什么小葉增生的癥狀常常出現在月經來前的一兩個星期,而月經過后,癥狀也隨之消失了的原因。同時,內分泌也會因某些身體情況而發生變化,如疲勞、心理狀態。
傅醫師說,那些多慮、憂郁、糾結的患者,癥狀往往會比較明顯,每次持續的時間也相對較長。因為,過度緊張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加重癥狀。經常熬夜、睡眠不足也會造成小葉增生,或加重已有的癥狀。
傅醫師說,小葉增生與乳腺癌的共同點在于,兩者都是因為雌激素對乳腺組織的刺激導致局部細胞增生引起的,只是乳腺癌屬于惡性增生。雖然,小葉增生和乳腺癌的發展有時可以并行,乳腺癌病人手術切下來的標本里,也會發現伴有小葉增生的現象,但從小葉增生發展到乳腺癌的幾率很小很小。
盡管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見癌癥,近年來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還有年輕化的特點,但乳腺癌的發病率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約是十萬分之四五十的樣子。
18歲-40歲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
40歲后加做鉬靶X線
當然了,得了小葉增生也不能完全忽視,因為有的乳腺癌與個別不典型增生很容易混淆,特別是患者自己確實很難分辨。傅佩芬建議,女性每次月經干凈3-7天后做一次乳房自檢; 18歲至40歲的女性,每年定期做一次乳腺B超;40歲后加做鉬靶X線。如果沒問題,基本就可以排除乳腺癌了,不要再去疑神疑鬼。
乳房自檢方法:脫去上衣,站在鏡子前雙手下垂或雙手叉腰,觀察兩側乳房外形,看是否對稱、有無皮膚凹陷、乳頭溢液等;順時針或逆時針觸摸乳房,注意是觸摸,不是抓捏,看看是否有腫塊、結節。若腫塊的邊界很清楚,表面也光滑,有固定的形狀(圓形或橢圓形),沒有和皮膚黏在一起,一般都是良性的。
要注意的是,一側乳房比另一側稍大,并非不正常現象,但如果雙側乳房明顯不對稱、來月經后乳房仍有脹痛現象、腋窩上下前后和正中部位有增大結節,則應及時就診排查。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