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反流性胃炎亦稱堿性反流性胃炎,是指由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行降低幽門功能的手術等原因造成含有膽汁、胰液等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壞胃粘膜屏障,引起H+彌散增加,而導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癥。明確其診斷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和和胃吸出物測定,同位素測定可了解反流程度。
疾病簡介
膽汁反流性胃炎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常見于胃切除、胃腸吻合術后,總發病率約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術后的發病率為 BillrothⅠ術式的2~3倍。正常生理條件下,機體存在十二指腸胃反流,而反流物不對胃粘膜造成傷害。但在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由于胃-幽門-十二指腸運動障礙,十二指腸內容物(如膽汁酸、膽鹽)反流入胃,在胃酸作用下,破壞胃粘膜屏障,引起H+向上皮細胞內反滲, 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癥、糜爛甚至潰瘍,繼而引起上腹痛、嘔吐膽汁、腹脹、體重減輕等一系列表現的綜合征。膽汁反流性胃炎可分為原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和繼發性膽汁反流性胃炎:前者為非手術胃發生在過量十二指腸液反流;后者為胃幽門手術或膽囊切除后發生的胃膽汁反流。長期膽汁反流可以導致食管炎、胃黏膜糜爛性、增生性、活動性炎癥、胃潰瘍、甚至促使發生胃癌的發生。
長期而嚴重的膽汁反流性胃炎可以增加胃癌的發生,因此對于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除積極配合藥物及手術治療外,患者更應注意的是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通過健康的飲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發作將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預防與控制。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