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的醫術代表,淵源流傳,如果沒有中醫的話,那么對中國醫學將是一大損失,而在中醫當中,中藥處于根本地位,《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是藥書中的經典,里面對毛慈菇與山慈菇有詳細記載,中藥毛慈菇與山慈菇聽起來名字差不多,但是它們是不是同一種中草藥呢?我們一起探究一下。
毛慈菇為蘭科植物杜娟蘭、獨蒜蘭或云南獨蒜蘭的干燥假鱗莖。別名:金燈花、鹿蹄草、山茨菇、慈姑、山慈姑、毛慈姑、泥冰子、算盤七、人頭七、太白及、水球子、泥賓子、采配蘭。呈不規則扁球形或圓錐形,頂端漸突起,基部有須根痕。長1.8~3cm,膨大部直徑1~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中部有2~3條微突起的環節,節上有鱗片葉干枯腐爛后留下的絲狀纖維。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略呈角質。氣微,味淡,帶黏性。主產于四川、貴州等地。
毛慈菇性甘、微辛,涼。歸肝、脾經。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用于癰腫疔毒,瘰疬痰核,淋巴結結核,蛇蟲咬傷。對癰腫疔毒、瘰歷結核,內服、外敷,均可應用。用于食道癌,常與急性子、制半夏、地鱉蟲、石見穿等配合應用;用于淋巴腫瘤,常與昆布、海藻、夏枯草、象貝等配合應用。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水浸約1小時,潤透,切薄片,干燥。或洗凈,干燥,用時搗碎,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用藥禁忌:麗江山慈菇,光慈菇毒性較強,過量可引起中毒 (麗江山慈菇每次0.6~0.9克) ,大量久服可引起胃腸道不良反應、多發性神經炎、白細胞減少等。正虛體弱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