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圈里都在曬出自己的釀酒作品,時下正是葡萄成熟旺季,很多朋友始釀葡萄酒,各色瓶罐,各種背景,朋友圈五顏六色,大家覺得除了能過把“釀酒師”癮,價廉、健康、天然也是“自釀葡萄酒”的噱頭,然而,近日網上熱傳的“自釀葡萄酒甲醇易超標或引中毒”給那些躍躍欲試的市民潑了盆冷水:自釀葡萄酒喝了要中毒,是真?還是假?自釀葡萄酒的危害有哪些?
成都市民郭女士自釀了三四年的葡萄酒,她委托記者對她自釀的葡萄酒進行甲醇檢測,3日,經過連續兩次檢驗,測的自釀葡萄酒甲醇含量有了結果:第一次檢測結果為601mg/L,第二次為613mg/L,每升均超出國家限量標準200多毫克,市民郭女士自釀葡萄酒已有三四年,最初,她通過朋友得知釀造方法:買回葡萄后,清洗、消毒、加糖密封入罐后,放置數月發酵,一罐無任何添加的自釀葡萄酒就算完成。
自釀葡萄酒有危害?6成同意3成反對,今年7月,多起自釀葡萄酒中毒事件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7月31日,湖南張先生飲用了自釀葡萄酒后,險些失明。張先生說,他邀請好友家中小聚,喝了自釀葡萄酒。當晚,就覺得心跳加快、胸悶,還有些視力模糊,隨后被送醫治療。醫生診治后發現,他所飲葡萄酒甲醇超標,導致了輕微中毒,醫院護士說,每年都會接診很多例因為喝了自釀酒而導致的輕微中毒病人。
隨著釀酒季的到來,針對“自釀葡萄酒有無甲醇”的討論也在網絡上升溫,而飲用自釀葡萄酒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的說法越來越多。在參與的1897位網友中,除了3%的網友未明確表態外,有36%的網友認為自釀葡萄酒不含甲醇,可以放心飲用,剩下61%的網友則認為自釀葡萄酒確實含有甲醇, 實驗說話市民自釀葡萄酒甲醇超標200多毫克/升,聽說了自釀葡萄酒可能存在甲醇超標后,郭女士委托記者對她自釀的葡萄酒進行甲醇檢測。9月1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將郭女士密封好的葡萄酒送至司法鑒定所,3日,鑒定所工作人員王超進行取樣后,送入頂空進樣器提取葡萄酒蒸汽,約半個小時后,樣品通過氣相色譜儀的檢測和比對后,電腦終端得出了甲醇含量的最終結果:601毫克/升,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郭女士葡萄酒的甲醇含量進行了再次檢測,結果為613毫克/升。“誤差不大,說明600毫克/升的結果接近真實值。”于2008年1月1日實施的國標規定,紅葡萄酒甲醇的限量標準是小于等于400毫克/升,白、桃紅葡萄酒甲醇的限量標準是小于等于250毫克/升。記者了解到,郭女士自釀的原料是“巨峰葡萄”,應歸為紅葡萄酒。“也就是說,她的紅葡萄酒每升超標了200多毫克。”一般來說,自釀的葡萄酒或多或少會出現甲醇超標的情況,但這次檢測不能代表所有自釀紅葡萄酒的甲醇含量。
10毫升甲醇或致失明,自釀葡萄酒不喝為妙,每升葡萄酒超標200毫克,有無危害?甲醇有毒,誤飲4毫升以上就可能出現中毒癥狀,超過10毫升可能對視神經的永久破壞而導致失明,市民自釀葡萄酒建議不要飲用,“換句話說,如果甲醇超標的葡萄酒用于銷售的話,就會被追究責任。”
去甲醇工藝、除菌設備你家都沒有,那么,如何釀葡萄酒才能避免甲醇超標呢?酒廠釀葡萄酒,在溫度、濕度、發酵時間的控制上,都非常嚴格。正常情況下,白葡萄酒需 3-4個月的發酵時間,紅葡萄酒則需 1-2年,發酵溫度一般情況下不超過20℃,而市民自釀無法保證時間和溫度,“家里釀酒無法像工廠一樣全封閉式消毒,以及沒有去除甲醇的工藝。”因此,市民看似綠色環保的自釀葡萄酒會出現細菌、甲醇超標等情況,一旦出現甲醇超標,飲用后,就可能會出現頭疼胸悶的癥狀;同時有人選擇加糖來幫助發酵,反而會使葡萄酒對人體有害,事實上,市面上銷售的葡萄酒,并非是用日常所見的葡萄釀造,一般廠家釀造的葡萄酒,是用專門種植的酒葡萄釀造而成,并不是我們常見的食用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