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在連城已有百余年種植史,縣志中有“莽姑,即慈姑也,味甘而帶苦和慈姑,俗稱蔬卵”的記載。 慈姑是連城的主要特產之一,其主產區分布在蓮峰鎮的李彭、城西、赤嶺和松洋等村,畝產可達千斤左右,高的可達1500斤,每年都有幾十萬斤上市。 慈姑果實為黃白色或青白色球莖,外形呈長圓形,上有肥大的頂芽,表皮有環狀節,類似閩南的水仙花種。慈姑富含淀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及 胰蛋白酶等多種營養成份。
慈姑如何挑選
市場上出售的慈姑分成長形和圓形兩種,長形一般有三節,較香較脆;圓形肉色為白,淀粉含量豐富,口感略苦。所以在挑選的時候,可根據個人口味選購。一般為說,炒制可選擇三節長形慈姑,而燉煮類可選擇圓形慈姑。
觀賞應用
慈姑葉形奇特,適應能力較強,可做水邊、岸邊的綠化材料,也可做為盆栽觀賞。
慈姑自古至今別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載,慈姑一根生12子,即是說慈姑一根有12個果實;而事實上慈姑一根多 者有15個,少者也不會少過6個。慈姑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現在優良品種的是生于廣東的“白肉慈姑”。它的優點在于含豐富的淀粉質,適 于長期貯存,故曾被稱為“救荒本草”。
營養價值
慈姑含豐富淀粉質、蛋白質、脂肪、維生素、鈣和磷。能解毒涼血、健胃止咳。慈姑在大石鎮種植歷史悠久,是大石鎮的傳統土特產品。慈姑為多年生草 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須根系,匍匐莖末端積累養分,肥大形成球莖。球莖扁園形,肉質較堅實,皮和肉均呈黃白色,含豐富淀粉質,稍有苦味,風味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