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菁,又名蕪菁又稱葑(feng),俗稱大頭菜,又叫九英菘、合掌菜、結頭菜、芣藍、芥藍、擘藍,茄連、撤藍、玉蔓青等。因形似盤狀,南方人也稱盤菜。蔓菁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
《尚書·禹貢》就有:“包匭菁茅。”其注云:“菁,蔓菁也。”疏云:“即今之蔓菁也。”的記錄。
北魏農學巨著《齊民要術》有蔓菁篇:“蒸干蕪青根法:作湯凈洗蕪請青根,融著一解甕子中,以葦獲塞甕里以蔽口,合著釜上,系都帶,以干牛糞燃火,竟夜蒸之,粗細均熟。”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蔓菁根長而白,其味立苦而短,莖粗,葉大而厚廣闊。夏初起臺,開黃花,四出如芥。結角亦如芥,其子均園,亦似芥而紫赤色。六月種者,根大而葉蠹,八月種者,葉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種者根葉俱良。……削凈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謂之‘閉甕菜’。”
蔓菁個頭嬌小帶著鮮艷的皮,類似蘿卜圓潤,根細無筋,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所以古時蔓菁還曾被用來當作主食。
《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稱蔓菁為“菜之美肴”。《后漢書·桓帝紀》記載:“永興二年六月(公元一五四年)蝗災為害,詔令所傷郡國種蕪菁以助人食。”因為蔓菁的纖維比較蘿卜粗而綿軟,故更可療饑。
《廣群芳譜·蔬譜》說:“人久食蔬,無谷氣即有菜色,食蔓菁者獨否。四時皆有,四時可食。春食苗;初夏食心,亦謂之臺;秋食莖;秋冬食根。數口之家,能蒔百本,亦可終歲足蔬。子可打油,燃燈甚明。每畝根葉可得五十石,每三石可當米一石,是一畝可得米十五、六石,則三人卒歲之需也。”
據說蔓菁來春開花結籽,籽可榨油,是栽培型油菜的原始祖先。漢代稱蔓菁為“蕓苔”,或稱“胡菜”,民間廣為種植。東漢人服虔《通俗文》載有:“蕓苔謂之胡菜。”《農政全書》說:“胡菜,羌、隴、氐、胡多種此菜。”
中醫稱蔓菁利五臟,輕身益氣,令人肥健,有下氣治嗽,止消渴,明目,利小便之功。用以治腫毒,可用生蔓菁根一把,加鹽少許,搗爛敷患處,每天換3次。乳痛寒熱,取蔓菁根葉、去土,不用水洗,和鹽搗爛涂患處,藥熱即換,在冬季只需用根即可。
蔓菁子(水淘過)1 斤,黃精2斤和勻,九蒸九曬后研為末,空腹每服2錢,米湯送下,有補肝明目之功。急性黃疸,大便秘結不通者,將蔓菁子搗為末,加水絞汁服,如服后打嚏,鼻中出黃水及瀉下即愈;以蔓菁子榨油,每次服一杯效果更好。二便不通,脹悶欲死,用蔓菁子油一小杯,空腹服下即通。治男子陰囊腫痛,可用蔓菁根搗爛敷之;治鼻中出血,可用生蔓菁搗汁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