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那么你知道中藥土茯苓1嗎?土茯苓1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土茯苓1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隨康網小編來了解一下中藥土茯苓1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土茯苓1的簡介
【通用名稱】土茯苓1
【其他名稱】土茯苓 (《滇南本草》)
【別名】禹余糧,白余糧(陶弘景),革禹余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仙遺糧(《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會編》),冷飯團(《衛生雜興》),山豬糞、山地栗、過岡龍(《綱目,),山牛(《本經逢原》),冷飯頭(《生草藥性備要》),山歸來(《有用植物圖說》),久老薯(《廣西中獸醫藥植》),毛尾薯(《中藥材手冊》),地胡苓、狗老薯、飯閉根,硬飯頭薯(《廣西中藥志》),土苓(《四川中藥志》),山遺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狗朗頭、尖光頭(《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山硬硬、奇良、白葜、連飯(《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
【采集】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泥沙,曬干,或切片曬干。
【性味】甘淡,平。
1、《本草圖經》:"味甘,性涼,無毒。"
2、《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澀。"
3、《綱目》:"甘淡,平,無毒。"
【歸經】入肝、胃經。
1、《綱目》:"為陽明本藥。"
2、《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經。"
3、《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土茯苓1的功效與作用
1、《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2、《本草圖經》:"敷瘡毒。"
3、《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4、《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5、《本草正》:"療癰腫、喉痹,除廚身寒濕、惡瘡。"
6、《生草藥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7、《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8、《陸川本草》:"治腳氣。"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0、《江西草藥》;"殺蟲解毒。治瘰疬,小兒疳積。"
土茯苓1 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O.5~1兩。外用:研末調敷。
土茯苓1 的禁忌注意
肝腎陰虧者慎服。
1、《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2、《綱目》:"服時忌茶。"
3、《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土茯苓1的選方
1、治楊梅瘡毒: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滇南本草》)
2、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將藥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錢。水煎服,白糖為引。(《江西草藥》)
4、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次連滓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石臼內搗為細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藥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敷。(《滇南本草》)
7、治瘰疬潰爛: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蛉胫鄡仁持毝嗍碁槊?。忌鐵器、發物。(《積德堂經驗方》)
8、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兩。水煎,當茶飲。(《江西草藥》)
9、治婦人紅崩、白帶:土茯苓,水煨,引用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滇南本草》)
10、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皮膚粗糙:土茯苓三錢,野棉花根三錢。研細末,加豬肝二兩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
擴展閱讀:土茯苓1的植物形態
土茯苓 攀援狀灌木。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結節,著生多數須根。莖無刺。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葉柄長1~2厘米,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卷須。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藥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漿果球形,直徑6~8毫米,紅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長于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