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涼茶飲料第一品牌王老吉的配方再度引發紛爭。11日,衛生部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王老吉中部分成分和原料不包括在衛生部公布的允許食用中藥材名單之列。對此,廣東省食品協會負責人張俊修昨天回應,王老吉不存在添加物違規問題,更不需要更改配方。
夏枯草再次引發紛爭
今年4月份,杭州人葉征潮在博客上公布了一份針對王老吉的起訴書。他稱,自己由于長期熬夜加班,看到“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廣告后經常喝王老吉。后來因胃痛前往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胃潰瘍。據葉稱,醫生分析認為,患上胃潰瘍與其經常喝“王老吉”這種飲料有一定關系。他質疑,王老吉在包裝上未標明任何不適宜人群,其配方中的夏枯草也不是我國《食品衛生法》允許加入食品中的藥物。
事實上,早在2005年3月份,紅罐王老吉已經因配方中含有夏枯草而被職業打假人劉殿林以“擅自添加中藥涉嫌違法”告上法庭。當時法院認為,原告在庭審中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夏枯草”有毒副作用,也未能證明飲用“王老吉”涼茶構成人身損害的侵權事實,因此駁回起訴。
外界矛頭為何屢屢指向王老吉?記者了解到,原因是其中所含的夏枯草既不是我國《食品衛生法》允許加入食品中的藥物,也未被列入衛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之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解決“生存權”
按照《食品衛生法》規定,食品不能做療效宣傳,而對于涼茶這種特殊食品而言,功效卻是最大賣點。為解決涼茶夾在食品和藥品中間的尷尬身份,廣東涼茶2006年初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于同年5月正式獲批,王老吉的配方及術語也被列入其中。
既然拿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道“護身符”,為何王老吉還是躲不過被告的命運?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業內人士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解決了涼茶的“生存權”,但這畢竟只是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是否能完全保障產品的食用安全性,仍值得考慮。
對此,省食協負責人張俊修昨天表示,王老吉涼茶的配方已經使用了上百年,時間已經證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候也曾經過毒理試驗,僅一例病例就說明飲用王老吉造成胃潰瘍既無價值也無意義。他還指出,2005年4月25日,衛生部(衛監督發2005)169號文,對《關于普通食品添加夏枯草有關問題的請示》作出批復,同意將王老吉涼茶在衛生部備案。“這個備案的法律效力就等同于衛生部公布的87種允許食用的藥材目錄”。但當記者提出要看該文件時,他卻以文件不能公開為由拒絕。
衛生部于2002年頒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是找不到夏枯草的名單的,但其有清熱散結之功效是得到諸多藥典之驗證的。今日王老吉灌裝生產商廣東加多寶集團發表聲明,指其產品不存在違法添加夏枯草問題。好象爭論有了一個暫時的結果。從2002年到今天,這份《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依然被沿用,可用物品名單中依然沒有添加新的中草藥品種。研究好象停滯不前。現在的問題是開發利用中草藥的腳步要遠遠快于研究中草藥藥理的步伐,因此加快中草藥的藥理研究,不僅僅是對中草藥負責,更是對所有喜愛中草藥的民眾負責。我們期待加快中草藥的藥理研究,給中草藥走向世界奠定一個科學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