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被曝光后,引起了各方關注。土壤污染數據的缺乏與信息不透明,也成為了公眾的一大憂慮。據了解,我國至今沒有公開完整的土地污染數據,這與國際上一些大國的做法是很不一樣的。對于“毒土地”,歐美等國家是如何處理的呢?
美國
美國作為科技強國,在處理“毒土地”方面有他們獨特的方法,那就是建立毒土地大數據,讓全國的毒土地情況一目了然。
美國1983年頒布的《環境綜合恢復補償和責任法案》(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clamation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通常被稱作超級基金法。該法案的出臺是為了讓美國環保署能夠追蹤美國有毒土地的污染者,并監督這些土地的恢復工作。
在《國家地理》等網站中,美國的有毒廢棄物堆場的可視化數據,被清楚呈現。自1982年以來,在統計到的超過47000的污染場地中,美國環保署將超過1700個列入國家優先級列表。
污染場地的數據:黃色為已被研究、建議清理;紅色為清理尚未完成;紫色為清理了必要的設施,可能還要無限期繼續清理工作;灰色為已經清理完成,從名單中刪除。
澳大利亞
和世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澳大利亞也逐漸將重度污染的工廠企業慢慢搬離城市中心和住宅區周邊。搬遷留下的空地會經環境署的嚴格評估并由開發商做出改造意見申請,獲得批準之后才允許將污染地塊修復和轉型為非工業用地。
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介紹,很多受污染嚴重的土地最終并沒有轉型成商住用地。一些大型的森林公園、湖濱公園,由于可以廣種樹木、使土壤自然修復,更適合污染土地的轉型。獲得過多項大獎的澳大利亞BP石油公司遺址公園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場地改造后建成的。這座公園中,很多被污染的土壤并沒有被運走,而是和有機物相結合,重新加以使用,通過自然法則,慢慢把土地凈化。對于被污染土地的修復工作,澳大利亞的標準和規格非常高,曾經被嚴重污染的奧林匹克公園地塊,已經被改造成了全家出游的綠色天堂。去年,悉尼西區一個工廠變住宅區的地塊改造中,市政廳要求改造者必須把所有被污染的土壤全部裝進帶盆的卡車中,沿特定路線運出后,傾倒在專用的屏蔽空間內,最終用水泥板封存。光這種土壤修復就耗資500萬澳幣,約為2500萬人民幣。
日本
在日本,土壤污染屬于典型的七種公害(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土壤污染、噪音、震動、惡臭、地基下沉)之一,是重點防治對象。為此,日本制定了相關法律,對農田的土壤污染和城市的土壤污染都進行了嚴格規范。
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稱,日本有土地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對策法等法律和法規來防止和管理土地的污染,各地方政府必須按照相關法律排查土地的污染情況登記在案向公眾公開,并且還要修復污染的土地,修復費用簡直是天價。比如,富山縣被鉻污染的土地,把污染土壤埋入25厘米深的地下,修復一公頃的費用相當于100多萬到300萬人民幣,已經修復了40年時間,耗費近30億人民幣,卻仍然不是終點。修復費用的承擔各地不同,富山縣的土地污染的責任主要是三井公司,費用由該公司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共同承擔,在發現和治理公害的過程中,受害者呼聲、媒體報道、法律人士支援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推動政府介入,政府對污染的調查,結果公開也便于民眾監督以及對污染土地使用的規劃。
英國
200多年前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鋼鐵、煤炭、化工和其他行業的繁榮,推動了英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然而與此同時,對于廢料處理和運營管理的疏失,也導致了化學廢料流入土壤或者直接排入地下。
英國和許多西歐國家都已采用多種方法來處理受污染的土壤,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修復技術。雖然方式各異,但主要都是依據清除污染源、移除受污土地、阻斷污染擴散路徑的基本原則。
英國觀察員侯穎介紹稱,從20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就陸續制定相關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同時進行土壤改良劑和場地污染修復等研究。英國的土地修復技術非常規范,分為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修復技術。物理方法層級有3種,電動土壤修復法主要適合重金屬污染治理,通過電滲流或電泳等方式,使土壤中的重金屬被帶到電極兩端,從而清潔被污染土壤。熱處理法就是對土壤進行加熱升溫,使揮發性有害重金屬或者是揮發性有機物揮發出土壤,并將其收集起來,集中進行處理。機械清理法,就是采用純粹的機械方法異位清洗土壤。早在1893年,英國就提出利用超負極植物清楚土壤中重金屬污染的思想,即生物修復技術,并在之后證實了這一技術的可行性。目前,英國也已經開發出多種耐重金屬污染的草本植物,并用于土壤污染中的重金屬和其他污染物治理,也已經將這些開發出來的草本植物推向商業化進程,建立了超負極植物材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