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污染了的土地其實修復起來好難!
人都說土地被污染了,就好好治理唄!但是,現有治理技術體系中,客土法、填埋法等工程技術見效快但治標不治本,而且成本高、無法應用到大面積的污染土壤;化學修復技術所用的藥劑等只能針對某一場地或某一類污染物,普適性較差,同時可能引入二次污染;生物修復技術處理周期長,見效緩慢,工程案例少。整個行業內沒有成熟的技術體系,很難應對我國復雜的土壤污染狀況和修復需求。
以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為例,建校原址是一些農藥生產企業,在生產和搬遷過程中,遺留大量的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雖然經過簡單的填埋和處置,但由于沒有完全修復,這些揮發性的有機污染物還存在緩慢滲透和擴散等問題,等同于埋在地下的一顆“化學定時炸彈”,爆炸后的危害極大。
隨著國家對污染土壤修復的日趨重視和大量資金的注入,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的落地,土壤修復行業將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市場容量達到數千億。但是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修復的資金來源缺乏穩定的保障,運作模式和利潤回報方式沒有確定,這些都決定了土壤修復的路還有很長。
未來,我們希望是這樣的……
未來,我們希望這些有“毒”的土地最好不要再增加,從根源上就做好土地的保護工作。其次,土壤修復與治理應該以技術創新為導向,以多領域合作為基礎,采用政企聯合、多方買單的資金來源形式,建立土壤修復行業的上中下游全產業鏈,使土壤修復治理工作切實可行,并且不斷完善土壤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上杜絕土壤污染的發生。希望在未來,我們都生活在一片健康的土地上,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