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全球每年產出逾3.11億噸的塑料制品,由于塑料無法像其他垃圾一樣被自然分解,因此對全球環境而言是相當沉重的負擔。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細菌幾乎可以完全分解塑料,可望為地球岌岌可危的環境帶來一線生機。
據臺灣東森ETtoday新聞云3月14日援引美媒《Quartz》的報道稱,世界經濟論壇(WEF)在報告中說,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塑料制品都不曾被回收再利用,光是礦泉水瓶就僅有7%的回收率,倘若這個比例持續到2050年,屆時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將會比魚類還要多,對人類生活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對此,日本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的細菌,讓全球“塑料危機”的解決出現了一線曙光。據了解,這種細菌在30℃的環境下,經過6周后將會產生2種不同的酵素,幾乎可將PET塑料完全分解。
PET塑料全名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由于耐熱及穩定性良好,因此成為最常用的容器與包裝材料,但也因為其高穩定性而不易被大自然所分解。據統計,PET最常被制成塑料瓶,光是塑料品就占了所有塑料制品中的1/5。
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讓我們對自然生態感到驚訝,贊嘆大自然對環境應變的超強能力。”科學家說,發現可分解塑料的細菌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希望可以在后續的研究中,找到更環保的方式有效減少廢棄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