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GIST胃腸道間質瘤的突變基因類型
- GIST胃腸道間質瘤的突變基因類型
-
參與醫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張業繁 副主任醫師

胃腸道間質瘤其實是發病機制研究最透徹的一種疾病,正是由于對胃腸道間質瘤的基因類型已經研究得非常透徹,才會出現針對基因靶點的藥物,即伊馬替尼,獲得了非常好的療效。目前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是C-KIT和PDGFRα,這兩個基因突變位點還能進一步進行細分。原發性胃腸道間質瘤,更常見的是C-KIT9外顯子、C-KIT11外顯子突變。總體來說,伊馬替尼治療C-KIT11外顯子突變療效更好一些,對于C-KIT9外顯子療效相對要差一點,在臨床上經常需要給伊馬替尼進行加量進行治療。通常伊馬替尼治療可能2年的時間,可能會出現耐藥性的突變。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C-KIT13、C-KIT14、C-KIT17、C-KIT18耐藥性突變,根據突變的情況會給患者選擇二線、三線,甚至是四線的治療,針對這些突變的位點,也能給患者帶來相對比較滿意的預后。還有一個突變位點是PDGFRα的D842V突變,這個突變位點是天生的耐藥性突變,也就是如果在治療之前就已經查基因檢測,而且明確D842V突變,伊馬替尼以及后線的二線、三線治療,可能都不會取得比較好的結果。針對這樣的突變類型,目前根據CSCO指南直接推薦采用阿伐替尼進行治療。胃腸道間質瘤肯定不是最后一個靶向治療的疾病,隨著藥物治療的不斷進展,胃腸道間質瘤還會發現更多、相對比例更低的基因突變類型,還會為這一批相對可能占人數比較少的患者,找到更好的藥物治療。如果有患者罹患胃腸道間質瘤,建議去三甲級的權威醫院找專科醫生,進行治療方案的制定,因為不同類型的胃腸道間質瘤,可能治療的方案、用藥的種類和用藥的劑量都會有些許不同,只有找到專科醫生才能制定更好的治療策略。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