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的個人網站上很早以前就發布過關于良性位置性眩暈,又稱耳石癥的文章,國內多家媒體如《健康時報》、《現代保健報》也多有轉載。這些年慕名前來診斷和治療耳石癥的病人也越來越多。這不,來了一個有點復雜的耳石癥病人,好在我們科里的所有人包括剛剛入職不到幾年的年輕醫生,處理起眩暈來,那技術也是大錘碰鋼砧――杠杠的。陜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李銳
映入我眼簾的這個患者,已經80歲高齡,躺在床上很痛苦的閉著眼睛,脖子緊緊地抻著一動也不動,家人說老先生已經頭暈一年多了,這一年來幾乎不敢翻身,有的時候起床或躺下會暈到腦子一片空白的程度。“走路的時候倒不怎么暈,就是在床上不敢動,一動暈的厲害,看什么都晃眼得很”,患者痛苦的跟我講述他的情況,他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2年前診斷為糖尿病腎病,自此之后因為怕喝水增加腎臟負擔,他幾乎每天只喝一小杯水,1年前睡醒來翻了個身,就突然天旋地轉,過了幾秒鐘緩解了,之后頭暈就像噩夢一樣纏繞著他,每天都得暈幾次,每次都是翻身的時候,去過好多家醫院,要么說是頸椎病,要么說是腦供血不足,打針也沒見什么好轉。輾轉經介紹來到了陜西省人民醫院眩暈門診。
見到這個患者,第一直覺告訴我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眩暈疾病――耳石癥!不過80歲的老人,還是應該排除其他一些重要疾病的,比如后循環缺血等。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我嘗試做變位試驗。果然,在進行Dix-Hallpike試驗時患者出現了明顯的頭暈,也看到了很典型的扭轉性眼震,但比較少見的是,這位患者在雙側后半規管變位試驗時均能誘發出眼震,也就是說,他可能存在雙側后半規管的耳石脫落,這就能解釋為什么他覺得兩邊翻身怎么起床都暈了。這給治療帶來了難題:單側后半規管耳石可經Epley手法復位緩解,但雙側后半規管同時存在耳石,復位難度大大增加。復位一側時,可能會加劇對側耳石的移動,造成更重的眩暈,而同時復位雙側耳石在理論上也行不通。在與科里其他同事討論研究之后,我們決定先從頭暈明顯的一側開始做。長期的眩暈使得老人高度緊張,肌肉僵硬,開始的復位幾乎象是在搬動一個機器人, 但經首次復位后,患者的眩暈有了明顯的緩解,查房時可以轉過頭來看我,告訴我頭暈已經好了大半了。再次進行Dix-Hallpike試驗,向右轉頭躺下時已經完全沒有頭暈,也看不到眼震,這說明右后半規管的耳石已經復位成功了!在確認右后半規管耳石確實回復之后,我與科里同事開始嘗試復位左后半規管的耳石。這次患者已經充滿了必勝的信念,也會很好配合我們的復位治療。幾分鐘之后,患者驚喜地告訴我們:“完全不暈了!太神奇了!”
耳石癥又稱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在頭暈的患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三分之一的眩暈可能與這種病有關系。我們的內耳在負責聽力的同時,還負責平衡的功能。耳朵深部的半規管中有一些組織由碳酸鈣結晶構成,稱為耳石,在某些情況下,如衰老、飲水過少、劇烈震蕩、中耳炎等原因下引起脫落,就會在頭位變化時在半規管中游蕩,誘發眩暈。起坐或翻身過程中誘發突然、持續數秒的天旋地轉感,伴有惡心,甚至嘔吐,并容易反復發生是耳石癥的特點。
耳石癥的治療包括手法復位、藥物輔助治療、前庭康復和手術治療,目前耳石復位法是治療這種病的首選方法,手法復位的患者,大部分可以一次治愈(有效率可達75%~90%),其原理就是通過改變患者的頭部位置,讓脫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
我們的這位老先生的雙側耳石癥是比較少見的,可能除了他年齡大之外,與他怕增加腎臟負擔而不愿喝水不無關系。我們倡議,耳石癥患者經治愈后仍然應該預防復發,預防的措施主要是多飲水、生活起居要規律,頭部避免劇烈運動。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